中南药学

Central South Pharmacy

研究论文

  • 甘遂炮制前后各部位刺激性和泻下作用研究

    耿婷;黄海燕;丁安伟;张丽;

    目的比较生甘遂和醋甘遂各极性部位的刺激性和泻下作用。方法以家兔皮肤刺激和眼刺激的评分标准为依据,观察各受试物组的刺激性。以黑色炭末为指示剂,以正常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和数量为指标,观察各受试物组的泻下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生品乙酸乙酯部位和二萜部位具有明显刺激性,醋制后刺激性显著下降,生品石油醚部位有轻度刺激,醋制后稍有下降,正丁醇部位刺激性不明显。甘遂各部位组均能缩短小鼠第一次排黑便时间,使排黑便粒数增加。其中生品石油醚和二萜部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生品乙酸乙酯部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醋制后各组作用皆有所降低。结论甘遂的刺激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和二萜部位,泻下成分主要集中在石油醚和二萜部位,炮制后作用均显著下降。

    2008年04期 No.33 385-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甘遂炮制前后各部位刺激性和泻下作用研究

    耿婷;黄海燕;丁安伟;张丽;

    目的比较生甘遂和醋甘遂各极性部位的刺激性和泻下作用。方法以家兔皮肤刺激和眼刺激的评分标准为依据,观察各受试物组的刺激性。以黑色炭末为指示剂,以正常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和数量为指标,观察各受试物组的泻下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生品乙酸乙酯部位和二萜部位具有明显刺激性,醋制后刺激性显著下降,生品石油醚部位有轻度刺激,醋制后稍有下降,正丁醇部位刺激性不明显。甘遂各部位组均能缩短小鼠第一次排黑便时间,使排黑便粒数增加。其中生品石油醚和二萜部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生品乙酸乙酯部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醋制后各组作用皆有所降低。结论甘遂的刺激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和二萜部位,泻下成分主要集中在石油醚和二萜部位,炮制后作用均显著下降。

    2008年04期 No.33 385-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补阳还五汤及有效组分生物碱和苷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环核苷酸的影响

    江劲波;杨静;邓常青;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组分生物碱和苷抗血小板聚集机制。方法大鼠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原方、生物碱、苷和噻氯匹定,进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取聚集前、后的血小板提取cAMP、cGMP,采用放免法检测血小板cAMP、cGMP。结果各组血小板聚集比较,生物碱组、苷组和噻氯匹定组血小板聚集强度与空白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原方组血小板聚集强度与空白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血小板聚集后cAMP含量降低(P<0.01),而原方、生物碱、苷和噻氯匹定均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cAMP下降(P<0.05,P<0.01)。血小板聚集后cGMP含量降低(P<0.01),原方、生物碱、苷和噻氯匹定也可抑制聚集后血小板cGMP下降(P<0.05,P<0.01)。结论生物碱、苷、原方和噻氯匹定可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各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后血小板内cAMP、cGMP的下降,提示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通过抑制聚集后血小板内环核苷酸降低而实现的。

    2008年04期 No.33 38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补阳还五汤及有效组分生物碱和苷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环核苷酸的影响

    江劲波;杨静;邓常青;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组分生物碱和苷抗血小板聚集机制。方法大鼠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原方、生物碱、苷和噻氯匹定,进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取聚集前、后的血小板提取cAMP、cGMP,采用放免法检测血小板cAMP、cGMP。结果各组血小板聚集比较,生物碱组、苷组和噻氯匹定组血小板聚集强度与空白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原方组血小板聚集强度与空白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血小板聚集后cAMP含量降低(P<0.01),而原方、生物碱、苷和噻氯匹定均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cAMP下降(P<0.05,P<0.01)。血小板聚集后cGMP含量降低(P<0.01),原方、生物碱、苷和噻氯匹定也可抑制聚集后血小板cGMP下降(P<0.05,P<0.01)。结论生物碱、苷、原方和噻氯匹定可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各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后血小板内cAMP、cGMP的下降,提示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通过抑制聚集后血小板内环核苷酸降低而实现的。

    2008年04期 No.33 38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蒲公英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考察

    吕海涛;邓锐;程伟;程承;

    目的建立蒲公英中绿原酸、咖啡酸、香豆酸、阿魏酸和槲皮素等5种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分别采用乙醇浸提、回流、索氏提取、微波萃取等方法提取蒲公英中的有效成分,考察了提取时间、溶剂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优化了提取条件。选用Eclipse XDB-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甲醇-1%乙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0 mL.min-1,分别在最大吸收波长下进行检测。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萃取功率500 W,萃取剂为40%乙醇,萃取时间60 s。5种有效成分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性系数均达到0.999 6以上,检测限分别为10、4、5、8和20μg.L-1(S/N=3)。结论该法提取时间短,效率高;测定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

    2008年04期 No.33 391-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蒲公英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考察

    吕海涛;邓锐;程伟;程承;

    目的建立蒲公英中绿原酸、咖啡酸、香豆酸、阿魏酸和槲皮素等5种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分别采用乙醇浸提、回流、索氏提取、微波萃取等方法提取蒲公英中的有效成分,考察了提取时间、溶剂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优化了提取条件。选用Eclipse XDB-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甲醇-1%乙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0 mL.min-1,分别在最大吸收波长下进行检测。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萃取功率500 W,萃取剂为40%乙醇,萃取时间60 s。5种有效成分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性系数均达到0.999 6以上,检测限分别为10、4、5、8和20μg.L-1(S/N=3)。结论该法提取时间短,效率高;测定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

    2008年04期 No.33 391-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姜黄素对人脂肪组织脂联素分泌的影响

    徐静;屈晓冰;董莉妮;

    目的探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姜黄素干预对内脏脂肪组织与腹部皮下脂肪组织脂联素(APN)分泌的影响。方法用体外组织培养法培养手术中离体脂肪组织(n=84),分别予低浓度姜黄素(10μg.mL-1)和高浓度姜黄素(100μg.mL-1)干预不同时间,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干预前后组织培养液中APN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姜黄素浓度为100μg.mL-1干预下,内脏及腹部皮下脂肪组织APN分泌均有明显增加(P<0.05),干预浓度为10μg.mL-1时对脂肪组织APN分泌无明显影响(P>0.05);且基础状态下体外培养6 h和24 h时,腹部皮下脂肪比内脏脂肪APN分泌分别升高28.79%、19.76%。结论姜黄素干预脂肪组织可使APN分泌增加,而且与剂量有关。

    2008年04期 No.33 394-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姜黄素对人脂肪组织脂联素分泌的影响

    徐静;屈晓冰;董莉妮;

    目的探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姜黄素干预对内脏脂肪组织与腹部皮下脂肪组织脂联素(APN)分泌的影响。方法用体外组织培养法培养手术中离体脂肪组织(n=84),分别予低浓度姜黄素(10μg.mL-1)和高浓度姜黄素(100μg.mL-1)干预不同时间,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干预前后组织培养液中APN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姜黄素浓度为100μg.mL-1干预下,内脏及腹部皮下脂肪组织APN分泌均有明显增加(P<0.05),干预浓度为10μg.mL-1时对脂肪组织APN分泌无明显影响(P>0.05);且基础状态下体外培养6 h和24 h时,腹部皮下脂肪比内脏脂肪APN分泌分别升高28.79%、19.76%。结论姜黄素干预脂肪组织可使APN分泌增加,而且与剂量有关。

    2008年04期 No.33 394-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糯稻根颗粒剂制备及其游离氨基酸的鉴别与含量测定

    唐爱莲;罗朝晖;唐桂兴;刘笑甫;欧贤红;

    目的制备糯稻根颗粒剂,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将糯稻根水煎液加ZTC 1+1天然澄清剂处理后,浓缩至稠膏,并制成颗粒剂。用TLC对游离氨基酸定性,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其总含量。结果糯稻根颗粒剂中含有15种游离氨基酸,且总含量≥2.23 mg.g-1。连续3个批号产品的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附录颗粒剂项下的规定。结论糯稻根颗粒剂制备工艺合理,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可靠。该制剂也是首次研制。

    2008年04期 No.33 398-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糯稻根颗粒剂制备及其游离氨基酸的鉴别与含量测定

    唐爱莲;罗朝晖;唐桂兴;刘笑甫;欧贤红;

    目的制备糯稻根颗粒剂,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将糯稻根水煎液加ZTC 1+1天然澄清剂处理后,浓缩至稠膏,并制成颗粒剂。用TLC对游离氨基酸定性,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其总含量。结果糯稻根颗粒剂中含有15种游离氨基酸,且总含量≥2.23 mg.g-1。连续3个批号产品的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附录颗粒剂项下的规定。结论糯稻根颗粒剂制备工艺合理,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可靠。该制剂也是首次研制。

    2008年04期 No.33 398-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UPLC-MS-MS法测定健康人血浆中阿托伐他汀浓度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胡晓玲;李焕德;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健康人血浆中阿托伐他汀浓度,用于药动学研究。方法采用Acquity UPLCTM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柱温:40℃,以乙腈-0.05%甲酸(60∶40,v/v)为流动相,流速:0.25 mL.min-1;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源(ESI+),选择离子监测(SIR),m/z440.0(ATV),m/z129.6(格列齐特)血浆样品经磷酸酸化后,采用叔丁基甲醚提取,氮气挥干,内标法定量,并用于2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口服1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的药动学研究。结果阿托伐他汀浓度在0.385~15.400ng.mL-1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97 4。日内、日间RSD符合方法学要求,单次服用1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后药动学参数AUC0~48、AUC0~∞、Cmax、tmax、t1/2分别为(49.6±40.6)ng.h.mL-1、(54.7±42.0)ng.h.mL-1、(5.8±3.4)ng.mL-1、(1.4±0.7)h、(14.8±6.5)h。结论该方法稳定、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简单,适用于阿托伐他汀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2008年04期 No.33 400-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UPLC-MS-MS法测定健康人血浆中阿托伐他汀浓度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胡晓玲;李焕德;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健康人血浆中阿托伐他汀浓度,用于药动学研究。方法采用Acquity UPLCTM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柱温:40℃,以乙腈-0.05%甲酸(60∶40,v/v)为流动相,流速:0.25 mL.min-1;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源(ESI+),选择离子监测(SIR),m/z440.0(ATV),m/z129.6(格列齐特)血浆样品经磷酸酸化后,采用叔丁基甲醚提取,氮气挥干,内标法定量,并用于2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口服1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的药动学研究。结果阿托伐他汀浓度在0.385~15.400ng.mL-1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97 4。日内、日间RSD符合方法学要求,单次服用1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后药动学参数AUC0~48、AUC0~∞、Cmax、tmax、t1/2分别为(49.6±40.6)ng.h.mL-1、(54.7±42.0)ng.h.mL-1、(5.8±3.4)ng.mL-1、(1.4±0.7)h、(14.8±6.5)h。结论该方法稳定、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简单,适用于阿托伐他汀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2008年04期 No.33 400-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苏木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王志行;丁怡;杜力军;王伟;

    目的进行苏木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苏木药材的TLC鉴别和巴西苏木红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定性鉴别苏木药材;采用HPLC法建立苏木药材中巴西苏木红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法巴西苏木红素在0.2~1.5μg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2.534×104X+6.647×104(r=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72%,RSD=1.12%(n=6),6批苏木药材中巴西苏木红素的含量在0.205%~0.328%,TLC鉴别结果满意。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快速、重现性好,有助于苏木药材的质量控制。

    2008年04期 No.33 403-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苏木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王志行;丁怡;杜力军;王伟;

    目的进行苏木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苏木药材的TLC鉴别和巴西苏木红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定性鉴别苏木药材;采用HPLC法建立苏木药材中巴西苏木红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法巴西苏木红素在0.2~1.5μg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2.534×104X+6.647×104(r=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72%,RSD=1.12%(n=6),6批苏木药材中巴西苏木红素的含量在0.205%~0.328%,TLC鉴别结果满意。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快速、重现性好,有助于苏木药材的质量控制。

    2008年04期 No.33 403-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人血浆中文拉法辛及相对生物利用度

    张志华;何周康;周彦彬;厉宇红;田娟;左英;丁劲松;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文拉法辛的HPLC-荧光测定法,研究2种文拉法辛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以拉呋替丁为内标,血浆样品萃取后经Diamonsil C18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磷酸调pH为5.95)25∶75(v/v),荧光检发射波长(EX)为276 nm,检测波长(EM)为598 nm。18名健康志愿者采用随机交叉方式分别单剂量口服文拉法辛胶囊100 mg后研究两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血浆中文拉法辛与内源性杂质分离完全,在5.1~490.7μg.L-1浓度与峰面积比线性良好,回归方程为:Y=0.074X+0.028 5(r2=0.999 8),最低定量限为5.1μg.L-1;文拉法辛绝对回收率为98.6%~100.5%(n=20),内标绝对回收率为84.2%~85.7%(n=20),方法回收率为89.3%~108.7%(n=15),日内精密度(RSD)<3.6%(n=15),日间精密度(RSD)<9.6%(n=15)。单次服用100 mg文拉法辛胶囊T或R后的AUC0~24分别为(1 146.4±339.6)和(1 132.9±311.3)μg.h.L-1;Cmax分别为(167.7±49.1)和(177.6±47.8)μg.L-1;tmax分别为(1.9±0.3)和(1.8±0.6)h。与R相比,T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7%±13.3%)。结论该法简单,准确度高,灵敏度好。方差分析结果两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两者为生物等效制剂。

    2008年04期 No.33 406-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人血浆中文拉法辛及相对生物利用度

    张志华;何周康;周彦彬;厉宇红;田娟;左英;丁劲松;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文拉法辛的HPLC-荧光测定法,研究2种文拉法辛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以拉呋替丁为内标,血浆样品萃取后经Diamonsil C18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磷酸调pH为5.95)25∶75(v/v),荧光检发射波长(EX)为276 nm,检测波长(EM)为598 nm。18名健康志愿者采用随机交叉方式分别单剂量口服文拉法辛胶囊100 mg后研究两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血浆中文拉法辛与内源性杂质分离完全,在5.1~490.7μg.L-1浓度与峰面积比线性良好,回归方程为:Y=0.074X+0.028 5(r2=0.999 8),最低定量限为5.1μg.L-1;文拉法辛绝对回收率为98.6%~100.5%(n=20),内标绝对回收率为84.2%~85.7%(n=20),方法回收率为89.3%~108.7%(n=15),日内精密度(RSD)<3.6%(n=15),日间精密度(RSD)<9.6%(n=15)。单次服用100 mg文拉法辛胶囊T或R后的AUC0~24分别为(1 146.4±339.6)和(1 132.9±311.3)μg.h.L-1;Cmax分别为(167.7±49.1)和(177.6±47.8)μg.L-1;tmax分别为(1.9±0.3)和(1.8±0.6)h。与R相比,T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7%±13.3%)。结论该法简单,准确度高,灵敏度好。方差分析结果两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两者为生物等效制剂。

    2008年04期 No.33 406-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双料喉风方中4味药材提取工艺的考察

    罗玉鸿;梁飞华;孙银香;孙虹;罗锦梅;

    目的研究双料喉风方中4味植物药的提取工艺,开发新剂型。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混合醇提,以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含量和干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以提取醇浓度、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因子进行实验。结果双料喉风方中四味药材合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1B1C2D3,即:加8倍量70%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1 h.次-1。结论所优选工艺稳定可行。

    2008年04期 No.33 409-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料喉风方中4味药材提取工艺的考察

    罗玉鸿;梁飞华;孙银香;孙虹;罗锦梅;

    目的研究双料喉风方中4味植物药的提取工艺,开发新剂型。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混合醇提,以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含量和干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以提取醇浓度、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因子进行实验。结果双料喉风方中四味药材合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1B1C2D3,即:加8倍量70%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1 h.次-1。结论所优选工艺稳定可行。

    2008年04期 No.33 409-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奇霉素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实验探讨

    王玉惠;唐勇军;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急性肺损伤模型组及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组,每组各20只。分别于1周后电镜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测定肺湿/干重比(W/D)观察肺脏水通透性的变化,并且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总蛋白和乳酸脱氢酶(LDH)等肺损伤指标。结果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组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肺湿/干重比均优于急性肺损伤模型组,且不同程度降低BALF中中性粒细胞含量及总蛋白和乳酸脱氢酶。结论阿奇霉素对急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2008年04期 No.33 412-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奇霉素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实验探讨

    王玉惠;唐勇军;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急性肺损伤模型组及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组,每组各20只。分别于1周后电镜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测定肺湿/干重比(W/D)观察肺脏水通透性的变化,并且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总蛋白和乳酸脱氢酶(LDH)等肺损伤指标。结果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组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肺湿/干重比均优于急性肺损伤模型组,且不同程度降低BALF中中性粒细胞含量及总蛋白和乳酸脱氢酶。结论阿奇霉素对急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2008年04期 No.33 412-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氯雷他定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制备和质量评价

    李剑惠;胡英;钦富华;林燕;

    目的制备氯雷他定自乳化制剂,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油相中的溶解度,研究油相与各种乳化剂、助乳化剂的配伍对自乳化效率的影响,并结合伪三元相图,筛选氯雷他定自乳化制剂的处方。考察该制剂经水稀释后形成的微乳的外观、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及溶解度,并通过加速实验评价制剂的稳定性。结果自乳化介质处方为油酸乙酯-吐温80-正丁醇(10∶54∶36);氯雷他定自乳化制剂稀释50倍后仍为澄清透明液体,粒径为(13.9±3.2)nm,ζ电位为(16.7±0.8)mv,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logP)和在自乳化介质中的溶解度分别为2.30和256.2 mg.mL-1;加速实验表明氯雷他定自乳化制剂的各项指标稳定。结论氯雷他定自乳化制剂制备简单,质量稳定,能显著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2008年04期 No.33 414-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氯雷他定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制备和质量评价

    李剑惠;胡英;钦富华;林燕;

    目的制备氯雷他定自乳化制剂,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油相中的溶解度,研究油相与各种乳化剂、助乳化剂的配伍对自乳化效率的影响,并结合伪三元相图,筛选氯雷他定自乳化制剂的处方。考察该制剂经水稀释后形成的微乳的外观、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及溶解度,并通过加速实验评价制剂的稳定性。结果自乳化介质处方为油酸乙酯-吐温80-正丁醇(10∶54∶36);氯雷他定自乳化制剂稀释50倍后仍为澄清透明液体,粒径为(13.9±3.2)nm,ζ电位为(16.7±0.8)mv,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logP)和在自乳化介质中的溶解度分别为2.30和256.2 mg.mL-1;加速实验表明氯雷他定自乳化制剂的各项指标稳定。结论氯雷他定自乳化制剂制备简单,质量稳定,能显著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2008年04期 No.33 414-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文拉法辛手性拆分影响因素的分析

    刘文;李焕德;

    目的研究文拉法辛手性拆分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万古霉素手性柱对文拉法辛进行手性拆分,流动相为甲醇-醋酸胺缓冲液,用甲酸调缓冲液pH值,考察其对手性拆分参数的影响。利用串联质谱ESI电离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监测。结果当流动相比例为92∶8,缓冲液pH值为3.33时,文拉法辛拆分结果最佳。结论缓冲液pH值对文拉法辛手性拆分的影响较大,是所有参数中应该最先优化的参数。

    2008年04期 No.33 416-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文拉法辛手性拆分影响因素的分析

    刘文;李焕德;

    目的研究文拉法辛手性拆分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万古霉素手性柱对文拉法辛进行手性拆分,流动相为甲醇-醋酸胺缓冲液,用甲酸调缓冲液pH值,考察其对手性拆分参数的影响。利用串联质谱ESI电离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监测。结果当流动相比例为92∶8,缓冲液pH值为3.33时,文拉法辛拆分结果最佳。结论缓冲液pH值对文拉法辛手性拆分的影响较大,是所有参数中应该最先优化的参数。

    2008年04期 No.33 416-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生物样品中的鼠神经生长因子

    王婉灵;邹佳;陈方;王清清;方云祥;

    目的验证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定量测定生物样品中的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原理,建立mNGF测定方法学,考察方法学特异性、灵敏度、线性范围、精密度与准确度;并用此法研究比格犬肌注mNGF后的药物动力学。结果方法特异性良好,线性范围31.2~2 000 pg.mL-1,可靠定量下限(LLOQ)为31.2 pg.mL-1,批内及批间精密度均<16%,准确度为-9.3%~12.1%。结论ELISA法灵敏度高、通量大、重复性、准确度及精密度好。适用于生物样品中mNGF的定量检测。

    2008年04期 No.33 419-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生物样品中的鼠神经生长因子

    王婉灵;邹佳;陈方;王清清;方云祥;

    目的验证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定量测定生物样品中的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原理,建立mNGF测定方法学,考察方法学特异性、灵敏度、线性范围、精密度与准确度;并用此法研究比格犬肌注mNGF后的药物动力学。结果方法特异性良好,线性范围31.2~2 000 pg.mL-1,可靠定量下限(LLOQ)为31.2 pg.mL-1,批内及批间精密度均<16%,准确度为-9.3%~12.1%。结论ELISA法灵敏度高、通量大、重复性、准确度及精密度好。适用于生物样品中mNGF的定量检测。

    2008年04期 No.33 419-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火绒草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李礼;张国刚;左甜甜;伍实花;

    目的对中药火绒草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方法应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薄层制备色谱、葡聚糖凝胶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应用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火绒草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小檗碱(1),胡萝卜苷(2),β-谷甾醇(3)香草酸(4)以及咖啡酸(5)。结论化合物1、2首次从火绒草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首次从火绒草属中分离得到。

    2008年04期 No.33 422-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火绒草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李礼;张国刚;左甜甜;伍实花;

    目的对中药火绒草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方法应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薄层制备色谱、葡聚糖凝胶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应用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火绒草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小檗碱(1),胡萝卜苷(2),β-谷甾醇(3)香草酸(4)以及咖啡酸(5)。结论化合物1、2首次从火绒草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首次从火绒草属中分离得到。

    2008年04期 No.33 422-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HPLC-MS-MS测定人血浆中的托烷司琼

    刘志刚;谭志荣;

    目的建立HPLC-MS-MS方法测定人血浆中托烷司琼浓度。方法色谱柱为Hypurity C18柱(Thermo Hy-persil-Keystone,2.1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60∶40;流速为0.2 mL.min-1,柱温为40℃,自动进样瓶温1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定量分析。用于定量分析的托烷司琼和内标的碎片离子分别为m/z124和m/z201。结果托烷司琼(TST)线性范围为0.22~57.25 ng.mL-1,决定系数(相关系数r的平方)为0.998,定量下限为0.22 ng.mL-1,提取回收率>50%,日内和日间RSD均<15%。结论此方法简便、高效、快速、和灵敏,可用于托烷司琼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2008年04期 No.33 423-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HPLC-MS-MS测定人血浆中的托烷司琼

    刘志刚;谭志荣;

    目的建立HPLC-MS-MS方法测定人血浆中托烷司琼浓度。方法色谱柱为Hypurity C18柱(Thermo Hy-persil-Keystone,2.1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60∶40;流速为0.2 mL.min-1,柱温为40℃,自动进样瓶温1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定量分析。用于定量分析的托烷司琼和内标的碎片离子分别为m/z124和m/z201。结果托烷司琼(TST)线性范围为0.22~57.25 ng.mL-1,决定系数(相关系数r的平方)为0.998,定量下限为0.22 ng.mL-1,提取回收率>50%,日内和日间RSD均<15%。结论此方法简便、高效、快速、和灵敏,可用于托烷司琼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2008年04期 No.33 423-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消炎片中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许国兵;刘志武;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双黄消炎片中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ODS C18(20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三乙胺(25∶75∶0.0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65 nm。结果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分别在19.0~380.0μg.mL-1(r=0.999 9)、1.01~20.18μg.mL-1(r=0.999 9)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0.1%和98.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同时测定双黄消炎片中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2008年04期 No.33 426-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消炎片中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许国兵;刘志武;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双黄消炎片中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ODS C18(20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三乙胺(25∶75∶0.0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65 nm。结果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分别在19.0~380.0μg.mL-1(r=0.999 9)、1.01~20.18μg.mL-1(r=0.999 9)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100.1%和98.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同时测定双黄消炎片中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2008年04期 No.33 426-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宫瘤消片中的铅、砷、汞、锑

    尤海丹;王晓秋;左甜甜;朱邻遐;伍实花;张国刚;

    目的建立宫瘤消片中铅、镉、砷、汞、锑的原子荧光光谱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消解宫瘤消片样品后,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其中的铅、砷、汞、锑的含量,并对测定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对于所测元素,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0.999 2,回收率为90.5%~107.4%,RSD<7%。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且灵敏度高,为宫瘤消片中重金属含量测定提供了较好的方法,用本方法测定宫瘤消片样品达到满意效果。

    2008年04期 No.33 429-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宫瘤消片中的铅、砷、汞、锑

    尤海丹;王晓秋;左甜甜;朱邻遐;伍实花;张国刚;

    目的建立宫瘤消片中铅、镉、砷、汞、锑的原子荧光光谱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消解宫瘤消片样品后,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其中的铅、砷、汞、锑的含量,并对测定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对于所测元素,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0.999 2,回收率为90.5%~107.4%,RSD<7%。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且灵敏度高,为宫瘤消片中重金属含量测定提供了较好的方法,用本方法测定宫瘤消片样品达到满意效果。

    2008年04期 No.33 429-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LC-MS-MS测定人血浆中贝前列素

    陈秋华;王亦男;彭向东;谭志荣;

    目的建立液-质联用法测定人血浆中贝前列素的浓度。方法血浆样品用5mL乙醚-氯仿(3∶1)提取,采用LC-MS-MS进行分析。色谱柱为Hypurity C18柱(2.10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2%甲酸水溶液=80∶20;流速为0.20 mL.min-1;柱温为40℃,自动进样瓶温15℃。质谱采用ESI-MRM方式进行监测;毛细管电压:3.0 kV;源温度:100℃;去溶剂温度:250℃;锥孔气体流速:50 L.h-1;去溶剂气体流速:250 L.h-1。用于监测的离子为:m/z398→m/z269。结果线性回归方程为Y=0.412 36X-6.143 0,权重为1/x,决定系数(相关系数r的平方)为0.998,最小检出浓度为25.5 pg.mL-1。绝对回收率均在70%以上,相对回收率在80%~120%,日内、日间RSD均<15%。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贝前列素血药浓度监测和药物动力学研究。

    2008年04期 No.33 431-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LC-MS-MS测定人血浆中贝前列素

    陈秋华;王亦男;彭向东;谭志荣;

    目的建立液-质联用法测定人血浆中贝前列素的浓度。方法血浆样品用5mL乙醚-氯仿(3∶1)提取,采用LC-MS-MS进行分析。色谱柱为Hypurity C18柱(2.10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2%甲酸水溶液=80∶20;流速为0.20 mL.min-1;柱温为40℃,自动进样瓶温15℃。质谱采用ESI-MRM方式进行监测;毛细管电压:3.0 kV;源温度:100℃;去溶剂温度:250℃;锥孔气体流速:50 L.h-1;去溶剂气体流速:250 L.h-1。用于监测的离子为:m/z398→m/z269。结果线性回归方程为Y=0.412 36X-6.143 0,权重为1/x,决定系数(相关系数r的平方)为0.998,最小检出浓度为25.5 pg.mL-1。绝对回收率均在70%以上,相对回收率在80%~120%,日内、日间RSD均<15%。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贝前列素血药浓度监测和药物动力学研究。

    2008年04期 No.33 431-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麻口皮子药总黄酮醇提工艺研究

    陈兴;张志国;黄开颜;

    目的用正交试验法优选麻口皮子药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总黄酮提取量为评价指标,在确定醇浓度的基础上,选择浸提温度、料液比、浸提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L9(34)确定醇提取麻口皮子药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20倍量的60%乙醇80℃提取75 min,提取时间为显著影响因素。结论麻口皮子药总黄酮正交提取工艺的研究结果可靠。

    2008年04期 No.33 434-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麻口皮子药总黄酮醇提工艺研究

    陈兴;张志国;黄开颜;

    目的用正交试验法优选麻口皮子药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总黄酮提取量为评价指标,在确定醇浓度的基础上,选择浸提温度、料液比、浸提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L9(34)确定醇提取麻口皮子药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20倍量的60%乙醇80℃提取75 min,提取时间为显著影响因素。结论麻口皮子药总黄酮正交提取工艺的研究结果可靠。

    2008年04期 No.33 434-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梓木草全草的化学成分

    胡万春;杨念云;邓涛;

    目的研究梓木草的化学成份。方法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梓木草的化学成份,与标准品对照鉴定。结果从梓木草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尿囊素(1)、胡萝卜苷(2)、尿素(3)、尿嘧啶(4)、葡萄糖(5)。结论化合物1、3、4均首次从该种植物分离得到。

    2008年04期 No.33 437-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梓木草全草的化学成分

    胡万春;杨念云;邓涛;

    目的研究梓木草的化学成份。方法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梓木草的化学成份,与标准品对照鉴定。结果从梓木草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尿囊素(1)、胡萝卜苷(2)、尿素(3)、尿嘧啶(4)、葡萄糖(5)。结论化合物1、3、4均首次从该种植物分离得到。

    2008年04期 No.33 437-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麻胶囊中天麻素的含量

    胡双丰;席时东;胡志刚;

    目的建立天麻胶囊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天麻胶囊中天麻素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 C18,柱温35℃,流动相为乙腈-0.3%磷酸溶液(3∶97),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21nm,理论板数N=7 508。结果天麻素线性范围为0.313~3.13μg,r=0.999 98;样品平均回收率为101.2%,RSD=2.5%(n=5);天麻素与其他成分达到基线分离。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与稳定性俱佳,可用于天麻胶囊的质量控制。

    2008年04期 No.33 438-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天麻胶囊中天麻素的含量

    胡双丰;席时东;胡志刚;

    目的建立天麻胶囊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天麻胶囊中天麻素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 C18,柱温35℃,流动相为乙腈-0.3%磷酸溶液(3∶97),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21nm,理论板数N=7 508。结果天麻素线性范围为0.313~3.13μg,r=0.999 98;样品平均回收率为101.2%,RSD=2.5%(n=5);天麻素与其他成分达到基线分离。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与稳定性俱佳,可用于天麻胶囊的质量控制。

    2008年04期 No.33 438-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白藜芦醇抑制兔实验性骨关节炎血清白介素-6的研究

    饶慧;高洁生;高戈;童敏;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兔实验性OA血清IL-6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抗OA有效的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其余30只按Hulth法建立OA模型,再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B组)、硫酸氨基葡萄糖组(C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Dh组)、中剂量组(Dm组)和低剂量组(Dl组)。按设定剂量连续灌胃给药45 d后,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6含量,切取股骨内髁软骨标本,脱水石蜡包埋后切片,用HE染色,采用双盲法在光镜下按Wakitani法对关节软骨病理改变进行组织形态学评分,并将IL-6含量与组织形态学评分指数做相关分析。结果①C组以及Dh、Dm、Dl组动物的关节病理改变评分指数均低于B组(P<0.01),其中Dh、Dm组的作用强度优于C组(P<0.05);②B组血清中IL-6含量明显增高,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h、Dm、Dl组和C组中IL-6含量明显降低,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h组的作用强度优于C组(P<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血清中IL-6含量与关节病理改变的形态学评分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①白藜芦醇能降低兔实验性OA血清中IL-6的浓度,其强度成剂量依赖关系,其中高剂量的白藜芦醇作用强度优于硫酸氨基葡萄糖;②白藜芦醇抑制血清中IL-6含量与Wakitani法组织形态学评分指数经Pear-son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

    2008年04期 No.33 440-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白藜芦醇抑制兔实验性骨关节炎血清白介素-6的研究

    饶慧;高洁生;高戈;童敏;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兔实验性OA血清IL-6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抗OA有效的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其余30只按Hulth法建立OA模型,再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B组)、硫酸氨基葡萄糖组(C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Dh组)、中剂量组(Dm组)和低剂量组(Dl组)。按设定剂量连续灌胃给药45 d后,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6含量,切取股骨内髁软骨标本,脱水石蜡包埋后切片,用HE染色,采用双盲法在光镜下按Wakitani法对关节软骨病理改变进行组织形态学评分,并将IL-6含量与组织形态学评分指数做相关分析。结果①C组以及Dh、Dm、Dl组动物的关节病理改变评分指数均低于B组(P<0.01),其中Dh、Dm组的作用强度优于C组(P<0.05);②B组血清中IL-6含量明显增高,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h、Dm、Dl组和C组中IL-6含量明显降低,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h组的作用强度优于C组(P<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血清中IL-6含量与关节病理改变的形态学评分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①白藜芦醇能降低兔实验性OA血清中IL-6的浓度,其强度成剂量依赖关系,其中高剂量的白藜芦醇作用强度优于硫酸氨基葡萄糖;②白藜芦醇抑制血清中IL-6含量与Wakitani法组织形态学评分指数经Pear-son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

    2008年04期 No.33 440-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感冒灵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

    卢华;娄勇军;朱芬兰;

    目的建立测定感冒灵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C18色谱柱为岛津(250 mm×4.6 mm,5μm),以甲醇-水-冰醋酸(20∶80∶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44 nm,流速:1.0 mL.min-1。结果对乙酰氨基酚在50~200μg.mL-1浓度范围内与吸收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9%,RSD为0.79%(n=6)。结论此方法快速准确,重现性良好,适用于感冒灵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定量分析。

    2008年04期 No.33 44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感冒灵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

    卢华;娄勇军;朱芬兰;

    目的建立测定感冒灵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C18色谱柱为岛津(250 mm×4.6 mm,5μm),以甲醇-水-冰醋酸(20∶80∶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44 nm,流速:1.0 mL.min-1。结果对乙酰氨基酚在50~200μg.mL-1浓度范围内与吸收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9%,RSD为0.79%(n=6)。结论此方法快速准确,重现性良好,适用于感冒灵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定量分析。

    2008年04期 No.33 44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中药指纹图谱专题

  • 中药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在线专家系统设计与应用

    阎丽丽;孙国祥;陈晓辉;毕开顺;董鸿晔;金杰;

    目的设计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在线专家系统知识库和推理机。方法以中药材甘草为例,推荐其样品预处理方法、检测方法、分离模式和色谱优化条件。结果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在线专家系统推荐的实验方法建立了甘草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与有效控制甘草质量提供了新途径。结论中药HPLC指纹图谱在线专家系统对甘草HPLC指纹图谱建立方法推荐真实有效,方案可行,效率高。

    2008年04期 No.33 46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中药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在线专家系统设计与应用

    阎丽丽;孙国祥;陈晓辉;毕开顺;董鸿晔;金杰;

    目的设计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在线专家系统知识库和推理机。方法以中药材甘草为例,推荐其样品预处理方法、检测方法、分离模式和色谱优化条件。结果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在线专家系统推荐的实验方法建立了甘草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与有效控制甘草质量提供了新途径。结论中药HPLC指纹图谱在线专家系统对甘草HPLC指纹图谱建立方法推荐真实有效,方案可行,效率高。

    2008年04期 No.33 46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用双定性双定量混批勾兑技术控制玄参-地黄渗漉液质量

    孙国祥;史香芬;王真;

    目的应用双定性双定量混批勾兑技术控制玄参-地黄渗漉液质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CenturySIL C18BDS(200 mm×4.6 mm,5μm)色谱柱,1%HAC-水和1%HAC-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00±0.15)℃,进样量5μL,紫外检测波长280 nm。结果以哈巴俄苷为参照物峰,确定17个共有峰,建立了玄参-地黄渗漉液的HPLC指纹图谱。用孙国祥等研制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超信息特征数字化评价系统"软件计算获得其双定性相似度(SF和S′F)和双定量相似度(C和P)结果。10批玄参-地黄渗漉液的含量除S1与S3完全合格外,S2与S4含量明显偏高,其余6批次含量明显偏低。以双定量相似度的均值为控制指标经混批勾兑后所得15批样品的双定性相似度和双定量相似度都符合要求,混批勾兑后15批样品的双定性相似度的RSD<2.4%,双定量相似度的RSD<4%。结论以双定性双定量相似度理论为基础的混批勾兑技术能够消除药材、制剂或其提取物中间体的批间化学成分数量、分布比例和含量差异,可从宏观角度准确有效地控制中药材、提取物、中间体和制剂质量。

    2008年04期 No.33 470-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用双定性双定量混批勾兑技术控制玄参-地黄渗漉液质量

    孙国祥;史香芬;王真;

    目的应用双定性双定量混批勾兑技术控制玄参-地黄渗漉液质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CenturySIL C18BDS(200 mm×4.6 mm,5μm)色谱柱,1%HAC-水和1%HAC-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00±0.15)℃,进样量5μL,紫外检测波长280 nm。结果以哈巴俄苷为参照物峰,确定17个共有峰,建立了玄参-地黄渗漉液的HPLC指纹图谱。用孙国祥等研制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超信息特征数字化评价系统"软件计算获得其双定性相似度(SF和S′F)和双定量相似度(C和P)结果。10批玄参-地黄渗漉液的含量除S1与S3完全合格外,S2与S4含量明显偏高,其余6批次含量明显偏低。以双定量相似度的均值为控制指标经混批勾兑后所得15批样品的双定性相似度和双定量相似度都符合要求,混批勾兑后15批样品的双定性相似度的RSD<2.4%,双定量相似度的RSD<4%。结论以双定性双定量相似度理论为基础的混批勾兑技术能够消除药材、制剂或其提取物中间体的批间化学成分数量、分布比例和含量差异,可从宏观角度准确有效地控制中药材、提取物、中间体和制剂质量。

    2008年04期 No.33 470-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药物与临床

  • 靶控输注异丙酚对体外循环复温期脑代谢的影响

    姜敏;毕燕琳;艾登斌;岳旺;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异丙酚对中低温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各时点脑代谢指标的变化,评价靶控输注异丙酚在体外循环复温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择期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40例,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A组(n=20)靶控输注异丙酚(1~2μg.mL-1),B组(n=20)恒速输注咪唑安定0.10~0.20 mg.kg-1.h-1。术中依据SNAP脑电指数(SI)值的变化,并参考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异丙酚靶浓度和咪唑安定输注速度,使SI值维持在(60±5)。术中分别于麻醉后5 min(T1)、CPB开始5 min(T2)、降温结束后5 min(T3)、复温至鼻咽温37℃即刻(T4)、30 min(T5)、60 min(T6)从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采集标本,分别行葡萄糖(Ga、Gjv)、乳酸(La、Ljv)测定,计算颈内静脉-动脉乳酸含量差(AVDL)、乳酸生成率(CLP)、颈内静脉-动脉血糖含量差(AVDG)、葡萄糖摄取率(CGU),并分别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VDG、CGU 2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AVDL、CLP T4、T5、T6 B组明显高于A组(P<0.05或0.01)。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1~2μg.mL-1)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复温期能改善脑代谢,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2008年04期 No.33 475-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靶控输注异丙酚对体外循环复温期脑代谢的影响

    姜敏;毕燕琳;艾登斌;岳旺;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异丙酚对中低温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各时点脑代谢指标的变化,评价靶控输注异丙酚在体外循环复温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择期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40例,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A组(n=20)靶控输注异丙酚(1~2μg.mL-1),B组(n=20)恒速输注咪唑安定0.10~0.20 mg.kg-1.h-1。术中依据SNAP脑电指数(SI)值的变化,并参考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异丙酚靶浓度和咪唑安定输注速度,使SI值维持在(60±5)。术中分别于麻醉后5 min(T1)、CPB开始5 min(T2)、降温结束后5 min(T3)、复温至鼻咽温37℃即刻(T4)、30 min(T5)、60 min(T6)从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采集标本,分别行葡萄糖(Ga、Gjv)、乳酸(La、Ljv)测定,计算颈内静脉-动脉乳酸含量差(AVDL)、乳酸生成率(CLP)、颈内静脉-动脉血糖含量差(AVDG)、葡萄糖摄取率(CGU),并分别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VDG、CGU 2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AVDL、CLP T4、T5、T6 B组明显高于A组(P<0.05或0.01)。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1~2μg.mL-1)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复温期能改善脑代谢,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2008年04期 No.33 475-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欧车前亲水胶应用于混合痔术后的临床研究

    谢静;谢宁;

    目的研究欧车前亲水胶减轻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及改善肛门直肠功能的有效性。方法6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欧车前组(n=30)和对照组(n=30),手术采用Milligan-Morgan法,术后欧车前组给予口服欧车前亲水胶(恺司尔),3.5 g,2次.d-1,连用15 d。结果欧车前组术后第1次排便(P<0.001)及10 d时(P=0.006)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5 d时,2组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283)。欧车前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P<0.001)。术后15 d时,欧车前组有里急后重感的患者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欧车前亲水胶可减轻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改善肛门直肠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2008年04期 No.33 47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欧车前亲水胶应用于混合痔术后的临床研究

    谢静;谢宁;

    目的研究欧车前亲水胶减轻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及改善肛门直肠功能的有效性。方法6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欧车前组(n=30)和对照组(n=30),手术采用Milligan-Morgan法,术后欧车前组给予口服欧车前亲水胶(恺司尔),3.5 g,2次.d-1,连用15 d。结果欧车前组术后第1次排便(P<0.001)及10 d时(P=0.006)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5 d时,2组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283)。欧车前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P<0.001)。术后15 d时,欧车前组有里急后重感的患者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欧车前亲水胶可减轻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改善肛门直肠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2008年04期 No.33 47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多因素干预下糖化血红蛋白对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蒋江卫;朱苗飞;黎佩珊;黄秀娟;梁雪玲;陈银侃;林绍静;

    目的探讨多危因素强化干预条件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新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的预测作用。方法对90例病程1年以内的T2DM患者进行以抗血小板聚集为基础的强化血糖、血压、血脂及体重等综合干预治疗,以△CCA-IMT值是否≥0.02 mm为界限,将T2DM患者分为CCA-IMT增厚组及非增厚组,比较强化干预1年前、后2组患者间代谢指标的差异及其与CCA-IMT增厚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CCA-I 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果经1年多因素强化治疗后,90例新诊T2DM患者中CCA-I MT增厚组患者24例,非增厚组66例;CCA-I MT增厚组患者有吸烟史、饮酒史、高血脂史、高血压史的比例及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非增厚组患者(P<0.05);CCA-I MT增厚组患者HbA1c的下降幅度即△HbA1c[0.20(5.90~-2.80)∶1.20(9.30~-2.70)]明显小于非增厚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CCA-I MT增厚密切关联的因素有年龄、△HbA1c。结论对新诊T2DM采取多危因素强化干预条件下,HbA1c的下降幅度能够预测CCA-I MT的进展。

    2008年04期 No.33 479-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多因素干预下糖化血红蛋白对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蒋江卫;朱苗飞;黎佩珊;黄秀娟;梁雪玲;陈银侃;林绍静;

    目的探讨多危因素强化干预条件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新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的预测作用。方法对90例病程1年以内的T2DM患者进行以抗血小板聚集为基础的强化血糖、血压、血脂及体重等综合干预治疗,以△CCA-IMT值是否≥0.02 mm为界限,将T2DM患者分为CCA-IMT增厚组及非增厚组,比较强化干预1年前、后2组患者间代谢指标的差异及其与CCA-IMT增厚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CCA-I 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果经1年多因素强化治疗后,90例新诊T2DM患者中CCA-I MT增厚组患者24例,非增厚组66例;CCA-I MT增厚组患者有吸烟史、饮酒史、高血脂史、高血压史的比例及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非增厚组患者(P<0.05);CCA-I MT增厚组患者HbA1c的下降幅度即△HbA1c[0.20(5.90~-2.80)∶1.20(9.30~-2.70)]明显小于非增厚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CCA-I MT增厚密切关联的因素有年龄、△HbA1c。结论对新诊T2DM采取多危因素强化干预条件下,HbA1c的下降幅度能够预测CCA-I MT的进展。

    2008年04期 No.33 479-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沙丁胺醇气雾剂与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观察

    言炬;张永东;

    目的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112例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治疗组54例。对照组静滴地塞米松、氨茶碱,治疗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布地奈德混悬液,观察比较2组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症状缓解、总显效率、肺功能改善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应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布地奈德混悬液为目前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2008年04期 No.33 483-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沙丁胺醇气雾剂与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观察

    言炬;张永东;

    目的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112例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治疗组54例。对照组静滴地塞米松、氨茶碱,治疗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布地奈德混悬液,观察比较2组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症状缓解、总显效率、肺功能改善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应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布地奈德混悬液为目前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2008年04期 No.33 483-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

    陈华佳;胡婷;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的变化并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在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后对血清中IL-6、IL-8和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分别检测62例哮喘患儿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后及3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结果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后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浓度与治疗前比较下降(P值均<0.05);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值均<0.01),且治疗12个月后各个炎症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手段,其治疗作用与下调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有关。

    2008年04期 No.33 485-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

    陈华佳;胡婷;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的变化并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在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后对血清中IL-6、IL-8和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分别检测62例哮喘患儿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后及3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结果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后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浓度与治疗前比较下降(P值均<0.05);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值均<0.01),且治疗12个月后各个炎症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手段,其治疗作用与下调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有关。

    2008年04期 No.33 485-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

    张志龙;李莉君;

    目的比较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和单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T2DM患者分成治疗组(胰岛素加罗格列酮)与对照组(胰岛素治疗),随访观察12周。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得到良好控制,但治疗组胰岛素日需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甘油三酯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P<0.05),B细胞功能指数升高(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降低(P<0.05),脂联素水平升高(P<0.01)。结论罗格列酮与胰岛素联用能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改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升高脂联素水平,优于单用胰岛素治疗。

    2008年04期 No.33 48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

    张志龙;李莉君;

    目的比较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和单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T2DM患者分成治疗组(胰岛素加罗格列酮)与对照组(胰岛素治疗),随访观察12周。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得到良好控制,但治疗组胰岛素日需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甘油三酯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P<0.05),B细胞功能指数升高(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降低(P<0.05),脂联素水平升高(P<0.01)。结论罗格列酮与胰岛素联用能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改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升高脂联素水平,优于单用胰岛素治疗。

    2008年04期 No.33 48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向清;史伟;吴金玉;向彩春;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临床诊断为糖尿肾病Ⅳ期患者分为3组,A组接受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B组接受贝那普利治疗,C组接受厄贝沙坦治疗。治疗5个月,观察期间每月检测一次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血钾。基础治疗均使用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必要时加用钙拮抗剂等降压药物,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在正常范围。结果治疗5个月后患者尿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A组尿蛋白下降程度明显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高血钾和肾功能恶化。结论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能明显降低尿蛋白、提高临床疗效。

    2008年04期 No.33 490-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向清;史伟;吴金玉;向彩春;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临床诊断为糖尿肾病Ⅳ期患者分为3组,A组接受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B组接受贝那普利治疗,C组接受厄贝沙坦治疗。治疗5个月,观察期间每月检测一次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血钾。基础治疗均使用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必要时加用钙拮抗剂等降压药物,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在正常范围。结果治疗5个月后患者尿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A组尿蛋白下降程度明显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高血钾和肾功能恶化。结论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能明显降低尿蛋白、提高临床疗效。

    2008年04期 No.33 490-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左旋卡尼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梁勇;刘秀需;梁立强;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每次血液透析后给予左卡尼汀1.0 g静脉注射,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疗程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浆白蛋白(Alb)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浆白蛋白上升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甘油三酯下降。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及皮疹。结论左旋卡尼汀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及肾性贫血,降低血脂。

    2008年04期 No.33 493-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左旋卡尼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梁勇;刘秀需;梁立强;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每次血液透析后给予左卡尼汀1.0 g静脉注射,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疗程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浆白蛋白(Alb)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浆白蛋白上升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甘油三酯下降。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及皮疹。结论左旋卡尼汀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及肾性贫血,降低血脂。

    2008年04期 No.33 493-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葛根素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张利夫;陈少伟;

    目的了解葛根素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6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葛根素治疗,葛根素4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共15 d,并进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观察。同时选取49名查体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葛根素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有显著改善。结论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葛根素治疗后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黏稠度,其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2008年04期 No.33 495-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葛根素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张利夫;陈少伟;

    目的了解葛根素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6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葛根素治疗,葛根素4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共15 d,并进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观察。同时选取49名查体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葛根素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有显著改善。结论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葛根素治疗后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黏稠度,其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2008年04期 No.33 495-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评价

    罗西明;黄秀琴;

    目的比较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安全性特点。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研究的方法,78例患者分为头孢曲松组28例,采用头孢曲松注射液,静脉滴注1 g.次-1,1次.d-1;头孢呋辛组24例,采用头孢呋辛注射液,静脉滴注1.5 g.次-1,3次.d-1;头孢噻肟组26例,采用头孢噻肟注射液,静脉滴注2 g.次-1,3次.d-1;疗程10~14 d,评价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结果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头孢呋辛组,其差别有显著性(P<0.05);头孢曲松组细菌清除率是86.7%(13/15),头孢噻肟组清除率是85.7%,头孢呋辛组是62.5%,头孢曲松组和头孢噻肟组清除率明显高于头孢呋辛组(P<0.05)。3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临床疗效及细胞清除率均优于头孢呋辛,是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较好的药物之一。

    2008年04期 No.33 496-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评价

    罗西明;黄秀琴;

    目的比较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安全性特点。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研究的方法,78例患者分为头孢曲松组28例,采用头孢曲松注射液,静脉滴注1 g.次-1,1次.d-1;头孢呋辛组24例,采用头孢呋辛注射液,静脉滴注1.5 g.次-1,3次.d-1;头孢噻肟组26例,采用头孢噻肟注射液,静脉滴注2 g.次-1,3次.d-1;疗程10~14 d,评价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结果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头孢呋辛组,其差别有显著性(P<0.05);头孢曲松组细菌清除率是86.7%(13/15),头孢噻肟组清除率是85.7%,头孢呋辛组是62.5%,头孢曲松组和头孢噻肟组清除率明显高于头孢呋辛组(P<0.05)。3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临床疗效及细胞清除率均优于头孢呋辛,是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较好的药物之一。

    2008年04期 No.33 496-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周为军;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48 h内的脑梗死患者1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 mg,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8 mg,均加入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连用14 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9%和71.4%(P<0.01);2组治疗14 d后ND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28 d后有显著改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尤为显著(P<0.01)。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2008年04期 No.33 498-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周为军;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48 h内的脑梗死患者1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 mg,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8 mg,均加入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连用14 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9%和71.4%(P<0.01);2组治疗14 d后ND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28 d后有显著改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尤为显著(P<0.01)。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2008年04期 No.33 498-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医院药学

科技简报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丹参分散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

    唐春莲;章家伟;章泽恒;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分散片中丹参酮ⅡA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方法采用Kromosil ODS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水(87∶1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0 nm,流速:1.0 mL.min-1,进样体积:10μL,温柱:30℃。结果丹参酮ⅡA在0.160 64~0.562 24μg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8.34%,RSD=0.65%(n=5)。结论该方法准确度高,重现性良好,可作为复方丹参分散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方法。

    2008年04期 No.33 507-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丹参分散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

    唐春莲;章家伟;章泽恒;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分散片中丹参酮ⅡA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方法采用Kromosil ODS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水(87∶1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0 nm,流速:1.0 mL.min-1,进样体积:10μL,温柱:30℃。结果丹参酮ⅡA在0.160 64~0.562 24μg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8.34%,RSD=0.65%(n=5)。结论该方法准确度高,重现性良好,可作为复方丹参分散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方法。

    2008年04期 No.33 507-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清热散结胶囊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刘人树;彭艳梅;吴泽知;

    目的建立清热散结胶囊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Hypersil BDS C18(4.6 mm×200 mm,5μm);流动相:甲醇-2%冰醋酸溶液(10∶9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28nm。结果绿原酸在104.4~626.4 n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平均回收率为97.23%(RSD=1.47%,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适用于清热散结胶囊的质量控制。

    2008年04期 No.33 508-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清热散结胶囊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刘人树;彭艳梅;吴泽知;

    目的建立清热散结胶囊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Hypersil BDS C18(4.6 mm×200 mm,5μm);流动相:甲醇-2%冰醋酸溶液(10∶9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28nm。结果绿原酸在104.4~626.4 n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平均回收率为97.23%(RSD=1.47%,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适用于清热散结胶囊的质量控制。

    2008年04期 No.33 508-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石韦颗粒中苦参碱的含量

    陈克鹄;章家伟;章泽恒;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苦参碱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Hanbon Lichrospher(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1%三氟醋酸(5∶95);检测波长:205 nm。结果苦参碱在0.200 8~1.004 0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n=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2%,RSD为1.05%。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重复性好。

    2008年04期 No.33 510-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石韦颗粒中苦参碱的含量

    陈克鹄;章家伟;章泽恒;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苦参碱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Hanbon Lichrospher(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1%三氟醋酸(5∶95);检测波长:205 nm。结果苦参碱在0.200 8~1.004 0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n=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2%,RSD为1.05%。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重复性好。

    2008年04期 No.33 510-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协办单位 协办单位 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