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奉献;乔姗姗;王莎;徐风;王如峰;
目的 研究甘草、大戟药对配伍前后对大鼠肝药酶亚型CYP1A2、CYP2E1和CYP3A4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测定甘草-大戟配伍对探针药物非那西丁、氯唑沙宗和氨苯砜代谢的影响,评价其对大鼠肝药酶亚型CYP1A2、CYP2E1和CYP3A4活性的影响。结果甘草与大戟配伍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甘草-大戟1:1组:非那西丁的半衰期(t_(1/2))与表观分布容积(V_d)显著增大,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减小、氯唑沙宗清除率(CL)与V_d显著减小,AUC显著增大、氨苯砜的AUC显著减小;甘草-大戟2:1组:非那西丁的t_(1/)2与AUC显著减小、氯唑沙宗的CL与V_d显著减小,AUC显著增大、氨苯砜的V_d显著减小;甘草-大戟3:1组:非那西丁的t_(1/2)与V_d显著减小,CL显著增大、氯唑沙宗的t_(1/2)与AUC显著增大,CL与V_d显著减小、氨苯砜的CL与V_d显著减小,AUC显著增大。结论甘草-大戟1:1配伍对CYP1A2和CYP2E1有抑制作用,而对CYP3A4有促进作用;甘草-大戟2:1和3:1配伍对CYP1A2有显著促进作用,对CYP2E1和CYP3A4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配伍禁忌的内在机制之一。
2025年03期 v.23;No.230 581-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琦人;杨晓雯;豆志亚;戴俊东;
目的 基于中药复方中柚皮苷与单体柚皮苷热稳定性的差异,从核心功效成分的化学稳定性角度探讨中药复方配伍合理性。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柚皮苷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核心靶点、关键信号通路及生物过程等生物信息,验证柚皮苷作为丹苓补骨胶囊核心功效成分和质量指标性成分的合理性;利用UPLC-Q-TOF/MS技术对丹苓补骨胶囊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及DPPH、ABTS、ORAC 3种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预测分析各成分的抗氧化活性强弱及抗氧化作用机制,进而从核心功效成分化学稳定性的角度分析探讨复方配伍的合理性。结果 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柚皮苷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潜在作用靶点为34个,其中有6个核心靶点,分别为ALB、TNF、ESR1、CASP3、SERPINE1、ACE,柚皮苷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涉及细胞周期、凋亡、信号传导等多种生物过程以及p53、IL-17、PI3K-Akt等多条信号通路;柚皮苷与核心靶点基因所编码的蛋白结合效果良好,结合能均小于-5 kJ·mol-1;通过UPLC-Q-TOF/MS技术确定了丹苓补骨胶囊中柚皮苷、淫羊藿苷、丹酚酸B、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4种天然酚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存在;DFT计算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4种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强弱顺序为:丹酚酸B>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淫羊藿苷和柚皮苷;稳定性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丹苓补骨胶囊中丹酚酸B等抗氧化活性成分对柚皮苷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显著提高复方中柚皮苷的热稳定性。结论 丹苓补骨胶囊中丹参等含有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药味与君药骨碎补配伍时,丹酚酸B等抗氧化活性强于柚皮苷的成分在处方中可充当抗氧化剂,从而显著增强柚皮苷在生产和制剂贮藏过程中的化学稳定性,保证其在丹苓补骨胶囊中含量的稳定,有利于改善丹苓补骨胶囊的质量和临床疗效。进而从中药复方核心功效成分的化学稳定性角度证实了丹苓补骨胶囊中君药骨碎补与其他药味配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025年03期 v.23;No.230 587-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曙丽盼·木拉提;徐叶杰;张苗苗;马嘉宁;乃吾开尔·奥斯曼;张伟怡;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紫苏醛(PAE)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凋亡蛋白的影响。方法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究PAE潜在的靶点蛋白;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来评估PAE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并通过JC-1荧光探针、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法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测定HeLa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潜在的作用靶点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 (MAPK3)、雄激素受体(AR)、孕激素受体(PGR)等;PAE能够抑制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周期在G_0/G_1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并诱导细胞凋亡。结论PAE可能是通过抑制线粒体途径诱导HeLa细胞凋亡。
2025年03期 v.23;No.230 598-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美驰;巩月红;林玉霞;赵一聪;罗春林;王建华;
目的 探究M1和M2型巨噬细胞在去氢骆驼蓬碱诱导的细粒棘球蚴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脂多糖(LPS)、白细胞介素-25(IL-25)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并选择适宜的干预浓度。伊红拒染法检测不同浓度去氢骆驼蓬碱干预不同时间后细粒棘球蚴存活率,筛选细粒棘球蚴与不同表型巨噬细胞最适宜共培养比例。去氢骆驼蓬碱干预72 h后的细粒棘球蚴与不同表型的巨噬细胞以最佳比例共培养,伊红拒染法检测细粒棘球蚴存活率。活性氧试剂盒检测不同表型巨噬细胞对去氢骆驼蓬碱干预的细粒棘球蚴的活性氧含量。彗星实验检测不同表型巨噬细胞对去氢骆驼蓬碱干预的细粒棘球蚴的DNA损伤程度。结果选用400 ng·mL~(-1)的LPS、50 ng·mL~(-1)IL-25作为极化M1、M2型巨噬细胞的刺激浓度;去氢骆驼蓬碱干预细粒棘球蚴后可明显抑制细粒棘球蚴活性,干预120 h后细粒棘球蚴IC_(50)为40.88μg·mL~(-1);巨噬细胞与细粒棘球蚴最佳共培养比例为500:1;去氢骆驼蓬碱干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72 h后和巨噬细胞共培养显示:与未共培养组相比,M1型巨噬细胞共培养的原头节存活率降低(P<0.01)、活性氧含量显著升高(P<0.0001)、DNA损伤程度显著加重(P<0.0001);M2型巨噬细胞共培养的原头节存活率升高(P<0.01,P<0.0001)、活性氧含量显著降低(P<0.05)、DNA损伤程度显著减轻(P<0.01)。结论 M1型巨噬细胞在体外对去氢骆驼蓬碱干预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具有损伤作用,M2型巨噬细胞对去氢骆驼蓬碱干预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有一定的损伤修复作用。
2025年03期 v.23;No.230 603-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宁;邓庆庆;白佳欣;薛志鹏;孟祎;赵伊君;白吉庆;王小平;
目的 研究青翘指纹图谱与清热解毒之间的谱效关系。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青翘的指纹图谱;再用综合指数法计算青翘清热解毒的总效应值;最后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将青翘指纹图谱中各共有峰与其清热解毒总效应值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青翘指纹图谱有26个共有峰,12批青翘相似度均在0.9以上;青翘低、中、高剂量组的抗炎总效应值分别为3.39、4.25、5.18;解热总效应值分别为1.51、0.99、0.83;17(连翘酯苷A)、1、26(连翘脂素)、22(连翘苷)号共有峰与解热药效关系的关联度大于0.8;1、22(连翘苷)、15(芦丁)号共有峰,与抗炎药效的关联度大于0.8。结论 1、15(芦丁)、17(连翘酯苷A)、22(连翘苷)、26(连翘脂素)号共有峰与青翘清热解毒的疗效密切相关,可能为青翘清热解毒的物质基础。
2025年03期 v.23;No.230 610-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雪如;钱磊;吴佳杨;
目的 构建一种新的一体化脂质纳米粒(lipid nanoparticles,LNPs)递送系统,通过增强siRNA溶酶体逃逸,实现高效安全的siRNA递送效应,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iRNA的抗肿瘤效应。方法 采用阳离子脂质DOTAP包封硫酸多黏菌素E (colistin,COL)和siRNA得到LNPs/COL/siRNA脂质纳米粒,纳米粒度电位仪分析其粒径和Zeta电位;多功能酶标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测定siRNA和COL的包封率(EE);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摄入和凋亡;CCK-8法评价其安全性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共聚焦显微镜考察其对siRNA溶酶体逃逸效应,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考察其对基因和蛋白层面表达的影响。结果 构建的LNPs/COL/siRNA脂质纳米粒粒径为101.8 nm,Zeta电位为7.88 mV,PDI=0.21,siRNA包封率约75%,在150 nmol·L~(-1)以下,细胞存活率为82%以上;与Free-siRNA组比较,细胞摄取约提高3倍;与LNPs/siRNA组比较,明显可以观察到具有很强的溶酶体逃逸效率,并且使VEGF-mRNA基因沉默效应提高1.3倍,VEGF蛋白表达降低;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其抑制增殖作用大大增强,并且可以加大对HepG2细胞的凋亡。结论 构建一体化LNPs纳米递送系统可以提升LNPs的溶酶体逃逸,增强siRNA递送效应,抑制肿瘤发展。
2025年03期 v.23;No.230 616-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倩;窦欣;冯玉琦;刘丹;乔赛;
目的 优化负载阿霉素(DOX)的唑来膦酸钙包覆介孔聚多巴胺(MPDA-capzol-DOX)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一锅法”制备MPDA-capzol-DOX纳米粒,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通过测定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体外释药行为、pH响应性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MPDA-capzol-DOX纳米粒的最优处方为:介孔聚多巴胺浓度为0.7 mg·mL~(-1),氯化钙的投入量为55 mg,唑来膦酸的投入量为35 mg。制备工艺优化为:包覆唑来膦酸钙的搅拌时间为3.5 h。优化后测得纳米粒的粒径为(213±1.2) nm,PDI为(0.204±0.014),Zeta电位为(-19.15±0.32)mV,包封率为(95.24±1.25)%,载药量为(6.24±0.05)%。透射电镜观察其外观呈规则圆球形态,分散均匀。体外释药结果表明纳米粒具有缓释释放性能和pH响应性。结论 工艺优化后所制备的MPDA-capzol-DOX纳米粒理化性质良好,为DOX载药介孔纳米粒的制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3期 v.23;No.230 62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顾春宇;王亦巍;康建英;颜丽珊;邱新宇;罗赣;张翼;
目的 探究雪莲注射液(XLI)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XLI治疗RA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选择活性成分与靶点基因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XLI进行治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炎症因子TNFA、IL-1B和MCP-1基因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核心靶点COX2、e NOS、p-AKT和AKT的表达水平。建立弗氏完全佐剂(CFA)诱导的RA大鼠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XLI进行治疗并收集血清,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血清代谢物的水平。结果 网络药理学筛选出XLI治疗RA的17个潜在活性成分和165个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网络核心靶点为炎性因子,GO和KEGG富集分析涉及MAPK、NF-κB、Fox O等多条信号通路。体外实验显示XLI能明显降低巨噬细胞TNFA、IL-1B和MCP-1基因的表达,并降低COX2、e NOS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显示XLI主要改变了花生四烯酸氧基蛋白代谢通路、鞘脂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的代谢、白三烯C4合成不足、罗非昔布和水杨酸钠药物的作用途径,并明显下调血清5,6-环氧二十碳三烯酸(5,6-EET)、12S-羟基十七碳三烯酸(12S-HHT)、血栓素B2(TXB2)、12-oxo-5Z,8Z,10E,14Z-二十碳四烯酸(12-KETE)、二氢鞘氨醇、3-脱氢鞘氨醇、8-异前列腺素A1(8-iso-PGA1)的水平。结论 XLI治疗RA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巨噬细胞TNFA、IL-1B和MCP-1基因的表达,抑制COX2、e NOS和p-AKT蛋白的表达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有关。
2025年03期 v.23;No.230 628-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0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鹏;张婵娟;石雅宁;朱能;陈聪;彭柳;覃丽;
目的 探讨雷公藤红素(CeT)诱导癌旁脂肪细胞分泌脂联素(APN)抑制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786-O增殖迁移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CCK 8法检测CeT对786-O和3T3-L1细胞的毒性,诱导3T3-L1分化并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3T3-L1细胞分化情况,通过ELISA检测不同浓度CeT对于3T3-L1细胞分化后的成熟脂肪细胞分泌脂联素情况。建立786-O和3T3-L1细胞共培养体系,采用划痕实验、EDU检测共培养体系对786-O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N-cad、Snail、Vim)、Adiponectin等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50、100、200 nmol·L~(-1)的CeT可刺激成熟脂肪细胞分泌脂联素,抑制肾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共培养后786-O细胞中EMT相关蛋白N-cad、Snail、Vim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E-cad表达水平上升。结论 CeT通过诱导脂肪细胞分泌脂联素抑制肾透明细胞癌EMT进程。
2025年03期 v.23;No.230 638-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玉虎;王平;刘军锋;王旭;昝俊峰;
目的 优化宽叶缬草挥发油环糊精包合工艺,提高宽叶缬草挥发油水溶性。方法 采用相溶解度法探究不同环糊精对宽叶缬草挥发油的增溶作用,优选最佳包合材料;以包合材料与挥发油比例、包合时间、包合温度为影响因素,包合率、收率、含油率为综合评价指标,正交试验法优化缬草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工艺;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D)对包合物结构进行表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GC-MS)检测包合物中挥发性成分。结果 最佳包合材料为HP-β-CD,最佳工艺为HP-β-CD与挥发油比例14∶1、包合时间90 min、包合温度50℃,包合物中主要成分为乙酸龙脑酯。结论 宽叶缬草挥发油HP-β-CD包合工艺稳定、热稳定性强、增溶效果良好,能对活性成分乙酸龙脑酯进行选择性包合。
2025年03期 v.23;No.230 64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热依沙·艾赛提;李金艳;马悦;马英兰;蒋磊;李敏;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体外实验验证棉酚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治疗效果,探究中药棉酚抗宫颈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借助数据库和在线平台筛选棉酚潜在作用靶点和宫颈癌相关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对棉酚和宫颈癌的共同靶点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和拓扑学分析;运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棉酚和PI3K-AKT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等通路相关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通过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棉酚对Hela的抑制率并计算IC50值;通过IC50值确定分组,利用Western blot进行机制验证。结果 网络药理学结果共筛选出棉酚潜在作用靶点359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128个,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24个关键靶点,富集分析得到666个GO功能富集条目和150个KEGG通路富集条目;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棉酚与AKT1、CTNNB1、EGFR、CASP3等有较好的结合能力;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棉酚可下调AKT1、CTNNB1的蛋白表达量(P <0.05)。结论 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初步阐明棉酚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凋亡,达到抗宫颈癌的作用,为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5年03期 v.23;No.230 650-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鲍颖霞;邹国发;刘永俊;郭秋平;秦飞;
目的 研究豚鼠Ⅳ型过敏反应过程中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二硝基氯苯建立Ⅳ型过敏反应模型(豚鼠最大化过敏性试验),激发后1、5、24、48、72 h不同时间点评价豚鼠背部皮肤红斑、水肿及其致敏率,并测定豚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免疫球蛋白E(IgE)和免疫球蛋白M(IgM)的含量。结果 激发后不同时间点,实验组动物背部皮肤均可见红斑、水肿,评分在5~24 h达峰值;致敏率在1~48 h达100%。激发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IL-2、IgE、IgM含量在各时间点升高,但达峰时间并不一致;而IFN-γ含量逐渐降低或显著降低。结论 Ⅳ型过敏反应过程涉及多种免疫途径的相互作用,IL-2、IgE、IgM与IFN-γ的含量随时间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规律。
2025年03期 v.23;No.230 657-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佳丽;王艺洁;谢谭芳;王志萍;
目的 建立龙眼核标准汤剂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方法,探讨龙眼核标准汤剂抗氧化作用及其与化学成分之间的谱效关系。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17批不同产地龙眼核标准汤剂指纹图谱,运用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评价其质量,以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法测定其总抗氧化能力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探究发挥抗氧化活性的关键物质。结果 17批龙眼核标准汤剂相似度均>0.9,共标定15个共有峰,指认出5个化合物,聚类分析将其聚为两类,主成分分析共提取3个主成分。17批龙眼核标准汤剂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总抗氧化能力范围为0.69~1.54 mmol·g~(-1);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除F1外,其余共有峰对抗氧化活性均具有一定贡献(关联度值>0.6);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2、F3、F5~F12、F14与抗氧化活性成显著正相关。结论 建立的龙眼核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靠,17批龙眼核标准汤剂抗氧化活性良好,其发挥抗氧化活性是多组分协同作用的结果。
2025年03期 v.23;No.230 662-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苗苗;吴明慧;谢和兵;袁志兵;尼玛次仁;
目的 建立痛风丸HPLC特征图谱,并同时测定指标成分没食子酸、秦皮甲素、紫丁香苷、柯里拉京、诃子联苯酸、鞣花酸、诃子酸的含量。方法 采用Ultimate XB-C_(18)色谱柱(250mm×4.6 mm,5μm);以0.1%磷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70 nm;柱温为30℃。结果 痛风丸特征图谱中标识出30个共有峰,特征图谱相似度>0.99;7种成分在对应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良好(r≥0.9997);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的RSD(n=6)均小于2.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4.87%~100.33%,RSD为0.68%~1.9%(n=3)。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特征图谱和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稳定,可为提升痛风丸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3;No.230 668-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淑贤;刘树森;曹丽;李草;
目的 探究多氧环己烯酮Zeylenone(Zey)逆转肺癌顺铂耐药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使用肺癌A549亲本细胞(A549P)和肺癌A549顺铂耐药细胞(A549cisR),首先用CCK8法检测顺铂或Zey对这两种细胞增殖的影响,然后在顺铂中加入Zey共同作用于A549cisR细胞,利用中位效应法评估联用效果及计算逆转倍数。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探究Zey与范科尼贫血症(FA)通路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最后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Zey对FA通路关键蛋白FANCD2的影响。结果 Zey对A549P和A549cisR细胞增殖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IC_(50)值相近。Zey显著增加A549cisR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并可通过抑制FA通路的活性逆转肺癌细胞对顺铂的耐药。结论 Zey可通过影响FA通路FANCD2蛋白逆转肺癌顺铂耐药,该结果可为后续开发Zey为新型耐药逆转剂提供数据支撑。
2025年03期 v.23;No.230 674-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梦飞;林涛;尚上;向亚津晶;杨帆;沈家燕;童瑛;张颜;刘葭;吴清;
目的 筛选止痒方最优纯化方法。方法 以有效成分保留率以及药液理化性质(出膏率、电导率、透光率)为指标,分别考察高速离心法、热处理冷藏法和澄清剂吸附法对止痒方的纯化效果,以筛选最优纯化方法。结果 澄清剂吸附法为止痒方的最优纯化方法,最佳条件为:搅拌速度为600 r·min~(-1),絮凝温度为50℃,澄清剂配制浓度为2%,药液浓度为0.5 g·m L~(-1),澄清剂添加量为3 g·L~(-1)。有效成分落新妇苷保留率为94.08%,透光率为69.12%,出膏率为27.21%,电导率为7.53 mS·cm~(-1)。结论 采用天然澄清剂吸附法对止痒方纯化效果最好,且该法操作简单,工艺稳定,可为制剂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3;No.230 680-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卢凤华;朱荣玥;彭胡麟玥;孙旭;张旭;张仲毅;董晓旭;曲昌海;尹兴斌;倪健;
目的 优选祖师麻肠溶片包衣工艺,制备出符合肠溶片剂要求的祖师麻肠溶片,并对祖师麻肠溶片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以体外溶出度、崩解时限为指标,确定祖师麻肠溶片的最佳包衣材料及最优包衣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祖师麻肠溶片中的祖师麻甲素进行鉴别;通过重量差异、微生物限度、溶出度检测进行检查项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祖师麻肠溶片中祖师麻甲素的含量。结果 筛选出了祖师麻肠溶片的最优制备工艺,所得制剂符合要求;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祖师麻肠溶片重量差异、微生物限度、溶出度均符合要求;样品中祖师麻甲素的平均含量为3.06 mg/片。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符合规定的祖师麻肠溶片;检测方法操作方便、结果准确,可用于祖师麻肠溶片的质量评价。
2025年03期 v.23;No.230 685-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贺伟;刘亭阳;任盈盈;田芳;穆丹丹;李超杰;宋菲;尹强;尹海龙;
目的 制备茴芹果饮片标准汤剂,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分析,为茴芹果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制备15批茴芹果饮片标准汤剂,计算出膏率并通过检测异荭草苷的含量得到其转移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茴芹果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计算指纹图谱相似度并结合聚类分析对指纹图谱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5批茴芹果饮片标准汤剂中出膏率在13.72%~22.26%,平均出膏率为19.24%,异荭草苷转移率在37.96%~62.47%,平均转移率为50.58%。经HPLC指纹图谱分析,发现共有峰7个,指认出5个峰,分别是绿原酸、异荭草苷、异牡荆素、木犀草素、芹菜素。15批茴芹果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5,聚类分析将15批样品分成4类。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茴芹果饮片标准汤剂HPLC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可为茴芹果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2025年03期 v.23;No.230 725-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申奥;左呈露;胡林;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PLC-HRMS)法测定盐酸替罗非班中偶氮二甲酸二乙酯的含量。方法 在一定浓度的水合肼溶液中,偶氮二甲酸二乙酯与水合肼反应合成1,2-肼二羧酸二乙酯,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2)100?(2 mm×50 mm,3μm)色谱柱,以乙腈(A)-0.1%的甲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40℃,进样体积2μL,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ESI),采用正离子模式下单离子监测模式(SIM)监测。结果 衍生后的偶氮二甲酸二乙酯在198.0396~1485.2970 ng·m 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0);定量限为9.7058 ng·mL~(-1),检测限为1.9412 ng·m L~(-1);低、中、高浓度的加样回收率均在95.5%~106.8%,RSD≤3.6%。6批盐酸替罗非班原料药中均未检出偶氮二甲酸二乙酯。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测试结果准确,可用于盐酸替罗非班中偶氮二甲酸二乙酯总残留量的检测。
2025年03期 v.23;No.230 730-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硕;孙婷;赵云丽;
目的 建立氟比洛芬原料中有关物质的含量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PFP F5(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水(磷酸调节p H 2.0)(33∶67,V/V)为流动相A,乙腈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54 nm。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氟比洛芬与相邻杂质及杂质之间分离良好,分离度均大于1.5。氟比洛芬及其有关物质A、B、C、D、E、F、H、I、J、K在各自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良好,各物质低、中、高浓度加样回收率在98.5%~101.1%,RSD为0.40%~1.7%。测定3个批次氟比洛芬样品,杂质A含量分别为0.2%、0.2%、0.2%;杂质C含量分别为0.1%、0.1%、0.1%;未知单杂分别为0.03%、0.02%、0.03%;除杂质A外,其他杂质总和分别为0.13%、0.12%、0.13%。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好、准确度高,可有效检测氟比洛芬中的有关物质,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3;No.230 735-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肖;崔祥祯;解元元;杨永;张贵民;
目的 建立HPLC测定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片中有关物质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Ultimate XB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A为0.02 mol·L~(-1)磷酸二氢铵溶液(用氨水调节p H至7.6),流动相B为乙腈,采用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20 nm,进样体积20μL。结果 杂质L、杂质B、杂质I、杂质C、杂质D、杂质H、杂质E、杂质J和伊伐布雷定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18~3.59、0.12~2.41、0.18~3.64、0.13~2.52、0.11~2.30、0.30~6.07、0.12~2.33、0.28~5.64、0.30~6.07μg·m 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90);8个杂质的回收率为88.84%~107.15%,其RSD值均小于10%;8个杂质和伊伐布雷定的定量限为0.11~0.30μg·m L~(-1),检测限为0.028~0.075μg·mL~(-1)。结论 本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简便耐用,可用于盐酸伊伐布雷定缓释片的生产控制及有关物质测定。
2025年03期 v.23;No.230 740-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琪;张珊珊;冯哲玺;张超;陈卫;贾昌平;
目的 建立缓解体力疲劳类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UPLC-ESI-Q-TOF/MS)匹配数据库的高通量筛查检测方法。方法 通过收集保健食品中可能添加的所有缓解体力疲劳类化学药物及其衍生物,建立数据库。根据其结构特征归类,按照油水分配系数(log P值)排序,选取每一类代表性物质组成化合物集,开发UPLC-ESI-Q-TOF/MS分析方法。样品的筛查通过质谱一、二级精确质量数比对进行,定量则依据一级质谱响应。结果 各化学药物在1~20μg·m L~(-1)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RSD小于3%、回收率在86.46%~114.07%。10批样品中,育亨宾、达泊西汀、西地那非杂质12分别各有一批检出;6批检测出西地那非;2批检出促进剂M、他达拉非;3批检出西地那非。结论 该方法快速、高效,可以快速完成缓解体力疲劳类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八大类,275种化学药物的筛查、确证及定量。
2025年03期 v.23;No.230 745-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春平;宋霞;卜晨琛;乔亚玲;韩晓萍;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炙甘草中7种成分含量的UPLC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不同产地炙甘草的质量情况。方法 采用UPLC仪,Waters BEH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m 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0~13 min,237 nm;13~22 min,360 nm;22~25min,254 nm;25~33 min,265 nm,进样量1μL。结果 共分离出18个共有峰,并对其中7种成分定量,结果甘草苷为0.06%~1.37%;芹糖甘草苷为0.04%~0.76%;芹糖异甘草苷为0.003%~0.45%;异甘草苷为0.001%~0.68%;新异甘草苷为0.004%~0.08%;甘草酸为1.40%~2.60%,甘草香豆素为0.002%~0.15%。产地为甘肃的炙甘草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分别为0.68%和2.15%,产地为内蒙古的分别为0.65%和2.05%,产地为新疆分别为0.60%和2.02%;产地为甘肃的炙甘草批间相似度值最高;产地为内蒙古的炙甘草批间相似度值较为集中,但有3批样品离散;产地为新疆的炙甘草批间相似度值整体较为离散。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有效地对比了不同产地的炙甘草质量。
2025年03期 v.23;No.230 756-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