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药学

Central South Pharmacy

论著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究甘草地上部分黄酮类成分抗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成分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贾栖;侯俊玲;云鹭;张黄慧;王宇航;彭一峰;冀祖恩;王文全;

    目的 探究甘草地上部分黄酮类成分抗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成分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图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MS)鉴定甘草地上部分醇提物中的主要黄酮类化学成分,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甘草地上部分抗慢性前列腺炎的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采用角叉菜胶诱导构建慢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双氢睾酮(DHT)、干扰素-γ(IFN-γ)、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6(IL-6)、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评价甘草地上部分醇提物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结果 从甘草地上部分醇提物中共鉴定出44种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甘草素、毛蕊异黄酮、刺芒柄花素、甘草苷等为核心成分,通过作用于AKT1、TNF、VEGFA、EGFR、MMP9等关键靶点,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抗慢性前列腺炎作用。分子对接验证显示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甘草地上部分醇提物对大鼠慢性前列腺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甘草地上部分醇提物的抗慢性前列腺炎药效,其活性成分为刺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甘草素等,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EGFR、AKT1、MMP9等关键靶点发挥治疗功效。

    2025年08期 v.23;No.235 2143-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77)Lu-DOTA-RTX靶向放射性核素药物的制备及其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初步研究

    张馨雨;于兴泰;胡哲铭;王文艺;张丽群;刘笑洋;王昌海;陆洋;郑宇;

    目的 评估~(177)Lu-DOTA-RTX作为放射性核素抗体偶联药物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中的抗肿瘤效果。方法 通过将螯合剂p-SCN-Bn-DOTA与利妥昔单抗(RTX)偶联,制备DOTA-RTX载体,并与放射性核素~(177)Lu螯合,构建靶向制剂~(177)Lu-DOTA-RTX。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近红外荧光成像评估其体外及体内靶向能力;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和荷瘤小鼠模型,分析其抗肿瘤活性与安全性。结果 ~(177)Lu-DOTA-RTX在24 h内显著富集于肿瘤组织,且在主要脏器中迅速被清除。细胞实验显示,该制剂可特异性结合U2932细胞并表现出剂量相关的细胞毒性。动物实验表明,~(177)Lu-DOTA-RTX高剂量组(14.8 MBq)在7 d内实现63.5%的肿瘤抑制率,低剂量组(1.85 MBq)则在保持体重的同时仍展现出良好的疗效。结论 研究初步表明,~(177)Lu-DOTA-RTX具有显著的肿瘤靶向活性和可接受的安全性,有望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新型DLBCL治疗药物。

    2025年08期 v.23;No.235 2151-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UPLC-MS/MS、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探究左归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

    王燕;唐亮;刘瑶;冯星;

    目的 基于UPLC-MS/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左归丸抗阿尔茨海默病(AD)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PLC-MS/MS法鉴定左归丸的化学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左归丸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左归丸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的结合情况;噻唑蓝比色法(MTT)测定左归丸对HT22细胞增殖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D细胞模型的Aβ_(1-42)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PI3K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UPLC-MS/MS法共鉴定出501种化合物,通过HERB和SwissADME数据库鉴定出22种有效成分。通过与AD相关的靶点取交集,确定了123个交集靶点。从蛋白质互作网络(PPI)中获得8个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靶点主要与外源刺激、基因表达的正调控、对缺氧的反应有关。KEGG通路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与癌症通路、神经变性-多发性疾病通路、阿尔茨海默病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左归丸有效成分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1(MAP2K1)、RAF激酶蛋白(BRAF)具有良好的结合亲和力。体外实验证明,中、高浓度左归丸可显著提升细胞活力,降低HT22细胞Aβ_(1-42)水平(P<0.05),提高p-PI3K和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左归丸含有22种有效成分,其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通路,减少Aβ_(1-42)的产生,进而改善AD。

    2025年08期 v.23;No.235 2157-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8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究杏贝止咳祛痰口服液治疗儿童支气管炎的作用机制

    杨子烨;谭征;刘洁;刘润花;杨畅;关晶;张建民;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以及体外细胞实验探究杏贝止咳祛痰口服液治疗儿童支气管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TCMSP、BATMAN-TCM、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获得杏贝止咳祛痰口服液活性成分、相关作用靶点以及儿童支气管炎相应疾病靶点,并将杏贝止咳祛痰口服液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作为潜在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疾病网络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其网络拓扑结构,筛选关键成分及核心靶点,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R语言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富集分析。最后,基于香烟烟雾提取物(CSE)诱导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构建体外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技术进行相关通路靶点的验证。结果 杏贝止咳祛痰口服液关键成分包括光甘草定、槲皮素、山柰酚等,主要通过调控TNF-α、STAT3、EGFR、PTGS2等在内的核心靶点介导的AGE-RAGE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儿童支气管炎的作用。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NF-α、STAT3、MAPK3、ICAM1和PIK3CD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杏贝止咳祛痰口服液给药组对应蛋白显著下调(P<0.01)。结论 杏贝止咳祛痰口服液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改善儿童支气管炎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GE-RAGE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化有关。

    2025年08期 v.23;No.235 2165-2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LC-MS/MS法测定Beagle犬血浆中泮托拉唑浓度及毒代动力学研究

    侯利平;谢昕;曹贝希;范朋云;黄魏;卢素云;邓友田;周融融;曾宏亮;

    目的 建立LC-MS/MS法测定Beagle犬血浆中泮托拉唑的浓度,并开展毒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泮托拉唑含量测定采用BEH C_(18)(2.1 mm×50 mm,1.7 μm)色谱柱,流动相A为含0.1%甲酸的5 mmol·L~(-1)乙酸铵,流动相B为含0.1%甲酸的乙腈,流速0.5 mL·min~(-1),ESI源,正离子MRM模式下,以m/z 384.2→200.0为定量离子对,以泮托拉唑-d_3为同位素内标。32只Beagle犬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泮托拉唑低、中、高剂量组[5、15、45 mg/(kg·d)],8只/组,雌雄各半。按5 mL·kg~(-1)口服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7 d。首次、末次给药前后分别采集15个时间点的犬前肢头静脉全血,检测犬血浆样本中泮托拉唑含量,并用WinNonlin 8.4软件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泮托拉唑在60~3000 ng·mL~(-1)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8)。批内和批间精密度(RSD)在0.83%~4.2%,准确度在95.18%~102.37%。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RSD<8.2%,回收率在96.42%~104.00%。泮托拉唑室温放置17 h、反复冻融3次、-20℃和-80℃保存25 d、处理后进样器存放44 h后再进样,稳定性均满足要求。Beagle犬体内泮托拉唑的暴露量(AUC)和达峰浓度(C_(max))随剂量增大而增加。与首次给药相比,末次给药后泮托拉唑在Beagle犬体内的AUC减少,C_(max)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适用于检测Beagle犬血浆中泮托拉唑浓度。Beagle犬连续给药7 d,泮托拉唑钠在体内无蓄积现象,不出现毒性反应。

    2025年08期 v.23;No.235 2173-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型白藜芦醇-苯并呋喃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抗结肠癌活性评价

    陈罡;李雅娜;孟祥璟;

    目的 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白藜芦醇-苯并呋喃类衍生物,并初步筛选抗结肠癌活性更强的白藜芦醇-苯并呋喃类衍生物。方法 以白藜芦醇为先导化合物,采用药效团拼合原理,设计并合成了17个目标化合物,化合物RE-01~RE-17的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ESI-MS确证。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目标化合物在20 μmol·L~(-1)浓度下对HCT116细胞与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测定了部分化合物在SW480、HCT116两种细胞系中的IC_(50)值。结果 在HCT116细胞中,RE-13的抑制活性最好,抑制率为97.69%;在SW480细胞中,RE-10的抑制活性最好,抑制率为75.55%,在20 μmol·L~(-1)浓度下体外抑制活性较白藜芦醇提高了4~5倍。在HCT116细胞中,RE-06的IC_(50)最佳,为0.168 μmol·L~(-1);在SW480细胞中,RE-13的IC_(50)最佳,为0.178 μmol·L~(-1)。结论 本研究首次设计合成了白藜芦醇-苯并呋喃类衍生物,并且多数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这为白藜芦醇衍生物的药物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优化思路。

    2025年08期 v.23;No.235 217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8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花椒精油成分分析及其抑菌活性、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张蕾;王友峰;杨乐;徐昌艳;覃容贵;彭梅;罗忠圣;

    目的 比较超临界CO_2萃取法(SFE)和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的花椒精油在化学成分、抗菌和抗氧化活性上的差异。方法 采用SFE和SD提取花椒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并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采用滤纸片法评价其体外抗菌活性;运用DPPH法和ABTS法考察其抗氧化活性。结果 SFE和SD提取的精油得率分别为9.40%、11.76%,化学成分以萜醇类和萜烯类化合物为主,共有成分8种,其中含量较高的共有成分为芳樟醇和柠檬烯;SFE 精油中化学成分种类更多,包含烷烃类和酮类化合物。两种精油对大肠埃希菌、耻垢分枝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杀菌效果,SD精油活性强于SFE精油。两种精油对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SFE精油更强;SFE精油对ABTS~+自由基有清除能力,而SD精油无活性。结论 两种精油化学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差异较大;SD精油抑菌活性较好,而SFE精油抗氧化活性较好。

    2025年08期 v.23;No.235 2187-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探究新藤黄酸抗肿瘤的作用机制

    高慧敏;刘珂;彭雷;张彩云;陈卫东;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体外实验研究新藤黄酸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GeneCards、CTD和OMIM数据库筛选新藤黄酸和肿瘤的潜在靶点,利用jvenn网站获得新藤黄酸和肿瘤的交集靶点,然后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筛选核心作用靶点,并通过分子对接初步验证新藤黄酸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活性。最后利用体外实验验证新藤黄酸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并深入研究新藤黄酸对NCI-H1299细胞的作用机制。结果 网络药理学得到新藤黄酸的潜在靶点331个,肿瘤相关靶点3996个,共同靶点54个。利用网络分析筛选出新藤黄酸抗肿瘤的核心靶点可能为STAT3、PTPRC、AR、ITGB1、MMP2、IKBKB、ITGB3、CDK2、HMOX1、ITGAV、SOD2,分子对接结果验证了新藤黄酸与这些靶点均有较强的结合能力。体外实验显示新藤黄酸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且能够诱导NCI-H1299细胞凋亡,下调JAK2、p-STAT3/STAT3、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Bax蛋白的表达。结论 新藤黄酸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靶点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且可通过JAK2/STAT3通路诱导肺癌NCI-H1299细胞凋亡。

    2025年08期 v.23;No.235 2193-2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辰砂六一散中活性成分对慢性肝损伤大鼠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分析

    富薪竹;刘烁;国宁宁;秦国栋;赵春杰;

    目的 研究辰砂六一散活性成分对肝损伤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并建立药动学模型。方法 利用10%CCl_4溶液诱导建立慢性肝损伤大鼠模型,治疗组给予辰砂六一散,并从脏器指数、肝脏组织病理、组织炎症因子含量来考察其治疗效果。以辰砂六一散中具有抗炎活性的3个入血成分(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为药动学考察指标,以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活性氧(ROS)、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药效学指标考察慢性肝损伤的治疗效果。结果 给予辰砂六一散后,大鼠组织中TNF-α、IL-1β、ROS、ALT、AST、MDA水平较模型组有所降低,GSH、SOD水平较模型组升高,肝脏组织病理形态改善,脏器指数有所下调。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的达峰浓度(C_(max))分别为1.95、0.63、0.79 ng·mL~(-1),达峰时间(t_(max))分别为1.00、1.75、0.50 h,半衰期(t_(1/2))分别为6.52、8.53、9.77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_(24 h)、AUC_0~_(inf))分别为9.38、5.28、5.73 ng·h·mL~(-1)和11.11、7.86、10.08 ng·h·mL~(-1)。结论 甘草苷的入血含量最高,具有保肝抗炎、抗氧化、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2025年08期 v.23;No.235 2201-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蛹虫草活性成分抗乳腺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窦瑶;王宏英;孙聪;周晓晶;郭艳霞;侯璐;阎慧;郭寰宇;王卫芳;

    目的 从多成分、多靶点整合作用的角度,探讨蛹虫草活性成分虫草素和虫草酸抗乳腺癌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蛹虫草为研究材料,以蛹虫草的活性成分虫草素和虫草酸为研究对象,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原理,构建蛹虫草活性成分虫草素和虫草酸抗乳腺癌作用蛋白质互作网络。并依据该网络,分别选用Luminal A型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构建乳腺癌细胞模型,在确立了虫草素和虫草酸合适的刺激浓度后,分析其对细胞增殖活性及诱导凋亡作用,再对在互作网络中筛选到的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关键节点蛋白质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收集得到蛹虫草活性成分虫草素和乳腺癌共有靶点133个,虫草酸和乳腺癌共有靶点164个,构建虫草素和虫草酸的抗乳腺癌作用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虫草素与乳腺癌共有靶点总共富集到73条信号通路,虫草酸与乳腺癌共有靶点总共富集到170条信号通路。不同浓度的虫草素和虫草酸对两种乳腺癌细胞均有抑制增殖效应,但虫草酸的抑制效应并没有虫草素高;虫草素与虫草酸对两种乳腺癌细胞均有促进凋亡效果;对互作网络中各筛选到的10个关键节点蛋白质的基因表达情况分析发现,虫草素对两种乳腺癌细胞的调控机制是基本相反的,虫草酸对两种乳腺癌细胞的调控机制无相似性。结论 蛹虫草活性成分虫草素和虫草酸对乳腺癌作用的多条信号通路有调控介导作用,通过调控多种关键靶蛋白表达情况参与抗乳腺癌作用机制,可为进一步揭示蛹虫草的抗乳腺癌作用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8期 v.23;No.235 2208-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型钙激活氯离子通道ANO1抑制剂抗前列腺癌作用研究

    杨小花;陈攀;罗桂芳;李专;

    目的 研究新型ANO1抑制剂YXH系列化合物(YXH-2215~YXH-2226)对前列腺癌的潜在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检测YXH系列化合物对ANO1不同表达水平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细胞迁移实验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YXH-2219对PC-3细胞迁移能力及ANO1表达的相关性;采用PC-3细胞移植瘤模型,探讨YXH-2219对异种移植瘤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YXH系列化合物能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高表达ANO1前列腺癌细胞PC-3的增殖;YXH-2219显著降低PC-3细胞迁移能力,并下调了PC-3细胞中ANO1的表达,对PC-3移植瘤模型肿瘤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YXH系列化合物,尤其是YXH-2219具有良好的抗前列腺癌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NO1表达作用有关。

    2025年08期 v.23;No.235 2217-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铁死亡探讨白芍总苷改善肠缺血再灌注的潜在作用机制

    车轩;郭依然;赵国杰;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铁死亡探讨白芍总苷改善肠缺血再灌注(I/R)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HERB、SEA、SwissTargetPrediction、TCMID和TCMSP数据库预测白芍总苷的潜在靶点,并通过GeneCards、GEO、OMIM和PharmGKB数据库预测I/R的潜在靶点。筛选出白芍总苷调控铁死亡改善I/R的作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并利用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NCA插件进行拓扑分析,识别核心作用靶点。基于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关键核心通路。采用分子对接方法验证白芍总苷与核心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结合Western blot与RT-PCR,评估白芍总苷对白细胞介素相关铁死亡核心靶点(PARP1、HSPA5和PTGS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从而验证其在I/R中的作用机制。结果 共得到839个白芍总苷的潜在靶点和1985个I/R的潜在靶点。通过与728个铁死亡基因映射得出33个白芍总苷调控铁死亡改善I/R的作用靶点。借助PPI网络及拓扑分析获得了11个核心作用靶点。Metascape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关键核心通路为细胞对缺氧的响应、跨膜调控、对激素的响应、尿激肽Ⅱ介导的信号传导、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白芍总苷能够稳定结合于11个靶蛋白的活性位点,结合能均远小于-5.0 kJ·mol~(-1)。体外细胞实验显示,白芍总苷可显著抑制I/R中PARP1、HSPA5和PTGS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本研究共鉴定了11个白芍总苷调控铁死亡以改善I/R的核心靶点,体外细胞实验证明白芍总苷可通过抑制PARP1、HSPA5和PTGS2的mRNA和蛋白表达来改善I/R。

    2025年08期 v.23;No.235 2225-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左氧氟沙星对小鼠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与肠道菌群的影响

    张淑婷;钱敏燕;徐草梅;王莉英;胡楠;

    目的 研究左氧氟沙星对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小鼠分为他克莫司组(TAC)、他克莫司与左氧氟沙星合用组(TAC+LEV),每组8只,连续灌胃给药7 d。测定小鼠在2 h与12 h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结果 与左氧氟沙星合用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降低,左氧氟沙星改变了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TAC+LEV组门水平上的Cyanobacteria、Desulfobacterota、Patescibacteria、unclassified_k__norank_d__Bacteria等菌门的相对丰度较TAC组降低(P<0.05);属水平上的Erysipelatoclostridium、Turicibacter、Coriobacteriaceae_UCG-002等菌属的相对丰度较TAC组升高(P<0.05),而Dubosiella、norank_f__norank_o__Gastranaerophilales、Rikenellaceae_ RC9_gut_group等菌属的相对丰度较TAC组降低(P<0.05)。结论 合用左氧氟沙星会影响他克莫司的浓度,可能与其影响肠道菌群改变有关。

    2025年08期 v.23;No.235 2232-2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麻杏石甘汤对脂多糖诱导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陆桥;陈垣;黄九林;杨慧;唐梓涵;钱娟;杨帆;明瑞;黄树林;

    目的 观察麻杏石甘汤(MXSG)含药血清对脂多糖(LPS)诱导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炎症损伤的影响,探究MXSG治疗肺炎的机制。方法 用20只SD大鼠制备含药血清,体外采用1 μg·mL~(-1)的LPS诱导AECⅡ细胞,构建AECⅡ细胞炎症损伤模型。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XSG低、中、高含药血清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AECⅡ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AECⅡ细胞凋亡率;qRT-PCR法检测各组AECⅡ细胞中p38 MAPK、NF-κB和NLRP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AECⅡ细胞中p-p38MAPK、p38 MAPK、p-NF-κB、NF-κB、NLRP3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ECⅡ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加;与模型组相比,MXSG不同剂量的含药血清均能显著增加AECⅡ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凋亡率(P<0.01)。p38 MAPK、NF-κB和NLRP3 mRNA表达水平以及p-p38MAPK、p-NF-κB和NLRP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结论 MXSG能够通过下调p38 MAPK/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表达,降低炎症损伤AECⅡ细胞的凋亡率,达到有效改善急性肺炎的目的。

    2025年08期 v.23;No.235 2238-2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HPLC-FT-ICR-MS的荷丹片化学成分研究

    金凤;靳彤;刘烁;张雨萌;王娜;赵春杰;

    目的 基于HPLC-FT-ICR-MS技术对荷丹片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方法 HPLC-FT-ICR-MS分析采用Universil XB C_(18)色谱柱(150 mm×2.1 mm,1.8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A)-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应用电喷雾离子(ESI)源,以全扫描方式分别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根据质谱信息并结合对照品、相关文献及内部数据库,分析并鉴定荷丹片中醇溶性化学成分。结果 从荷丹片中共鉴定出 125 种醇溶性成分包括 48 种黄酮类、22 种有机酸类、19 种醌类、14 种生物碱类、7 种三萜类、6 种香豆素类及 9 种其他类化学成分。结论 建立了荷丹片HPLC-FT-ICR-MS的分离鉴定方法,为该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8期 v.23;No.235 2244-2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结块强度研究薏苡仁配方颗粒干法制粒工艺

    吴贞澳;杨凌宇;张爱玲;饶小勇;刘微;朱丽芳;刘勇;罗晓健;

    目的 确定薏苡仁配方颗粒最优处方及干法制粒成型工艺。方法 以索式提取法测定脂肪油含量;以粉体结块强度、颗粒成型率、脆碎度、溶化性、堆密度、休止角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填充剂的种类以及比例;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选干法制粒时的填充剂用量及工艺参数。结果 薏苡仁浸膏粉含有(1.87±0.01)%的脂肪油;优化后的制粒工艺为:填充剂比例β-环糊精∶麦芽糊精=2∶1,填充剂用量40%,辊轮压力100 bar,辊轮转速3.8 r·min~(-1)。结论 脂肪油是影响颗粒成型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优选的干法制粒工艺稳定可行,颗粒得率高,流动性好,硬度适中,可为薏苡仁配方颗粒的生产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23;No.235 2253-2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紫草素通过FOXA2-SIRT1信号轴抑制心肌细胞焦亡的研究

    童中艺;汪柯;郭涛;刘艳娟;

    目的 探讨紫草素在脂多糖(LPS)与三磷酸腺苷(ATP)所致心肌细胞焦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FOXA2、NLRP3、p20、SIRT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FOXA2核移位情况。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8、IL-1β的水平。采用CHIP-PC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FOXA2与SIRT1相互作用。结果 在LPS加ATP刺激的H9c2细胞模型中,FOXA2 mRNA及FOXA2 蛋白水平下调,细胞核内分布减少,紫草素可上调和激活FOXA2,从而逆转LPS的上述作用。FOXA2 siRNA转染心肌细胞可阻断紫草素对LPS所致心肌细胞炎症及焦亡的保护作用,削弱其对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抑制作用,过表达SIRT1质粒后可以恢复紫草素的抗炎和抗焦亡作用。CHIP实验发现FOXA2可直接与SIRT1启动子结合,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证实紫草素可以增强FOXA2对SIRT1基因的转录活性。结论 紫草素抑制LPS所致心肌细胞焦亡,可能与激活FOXA2-SIRT1信号轴有关。

    2025年08期 v.23;No.235 2259-2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探讨泻白散外治对玫瑰痤疮小鼠的作用及机制

    赵艺凡;何金穗;刘雪英;王庆伟;

    目的 基于JAK/STAT(Janus激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探讨泻白散外治对玫瑰痤疮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空白基质组,他克莫司组和泻白散乳剂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背部皮内注射40 μL抗菌肽LL-37构建玫瑰痤疮小鼠模型(每12 h注射1次,共4次),正常组同时间注射相同剂量、相同次数的磷酸盐缓冲液溶液。造模成功后给药组在背部皮损部位分别涂抹相应治疗药物,2次·d~(-1),每次0.5 g,连续10 d。观察小鼠背部皮肤,进行红斑评分和红斑面积测定;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量;ELISA试剂盒检测皮肤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中Toll样受体-2(TLR-2)、干扰素-γ(IFN-γ)、磷酸化-Janus激酶2(p-JAK2)、Janus激酶2(JAK2)、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p-STAT1)、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TAT1)、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背部皮损部位红斑评分升高、红斑面积增加,皮肤组织病理损伤严重,肥大细胞数量增加,TNF-α、IL-6水平升高,TLR-2、IFN-γ、p-JAK2/JAK2、p-STAT1/STAT1及p-STAT3/STAT3蛋白表达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泻白散乳剂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背部皮损部位红斑评分降低、红斑面积减少,皮肤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肥大细胞数量减少,TNF-α、IL-6水平降低,TLR-2、IFN-γ、p-JAK2/JAK2、p-STAT1/STAT1及p-STAT3/STAT3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P<0.001)。结论 泻白散乳剂可通过下调TLR-2、IFN-γ的表达而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改善小鼠玫瑰痤疮样皮损。

    2025年08期 v.23;No.235 2265-2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0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荜茇宁对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王志华;初雨萌;张嫒;姚芳;

    目的 研究荜茇宁对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ISO构建小鼠心肌肥厚模型。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HE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病理学改变;qRT-PCR 法检测心肌肥厚标志物ANP、BNP、TGFβ1和Coll Ⅲ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脏MAPK信号通路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缩短分数(FS%)、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收缩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s)显著降低,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直径(LVIDs)、心脏质量/体质量比值(HM/BM)显著增加;心肌肥厚标志物ANP、BNP、TGFβ1和Coll Ⅲ的mRNA水平显著增加,MAPK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荜茇宁预处理后,显著抑制了ISO诱导的上述效应。结论 荜茇宁可能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改善ISO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可作为干预心肌肥厚发生发展的一种潜在药物。

    2025年08期 v.23;No.235 2272-2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化学成分-活性的白毛银露梅产地干燥加工方法研究

    崔小敏;陈志永;张红;鲁文静;任慧;胡静;陈娟;

    目的 考察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对白毛银露梅化学成分和体外降糖活性的影响,优选白毛银露梅适宜的干燥加工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自然阴干、炒干、晒干、不同温度(40、60、80℃)热风烘干、100℃蒸汽杀青处理后60℃热风烘干(杀青时长分别为60、120、180 s)的方法对白毛银露梅鲜品进行干燥加工。以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样品的感官审评分数、总黄酮和总酚含量、5种特征化学成分含量(仙鹤草素、异槲皮苷、鞣花酸、槲皮苷和萹蓄苷)以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为评价指标,采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白毛银露梅不同干燥加工方法的优劣。结果 100℃蒸汽杀青180 s后60℃热风烘干的白毛银露梅综合品质最佳,其次是炒干,40℃热风直接烘干处理的样品综合品质相对最低。结论 本研究为白毛银露梅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8期 v.23;No.235 2277-2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通心络通过调控蛋白组中Wnt信号通路缓解过氧化氢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

    张维;程诺;曹辉;王允吉;沈洁;管春;王聪;张引兰;

    目的 在心力衰竭细胞模型中,考察通心络对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功能,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过氧化氢(H_2O_2)、氧气和葡萄糖剥夺(OGD)等,在H9c2心肌细胞系中构建心力衰竭模型。用通心络(TXL)处理模型细胞,通过CCK8、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考察细胞凋亡情况。通过蛋白质谱分析技术检测TXL治疗前后心肌细胞蛋白表达谱的变化,并通过qRT-PCR、Western blot等实验对关键信号通路进行验证。结果 AngⅡ、H_2O_2、OGD均能有效导致H9c2细胞发生凋亡,TXL能够恢复细胞活性,减少细胞凋亡。通过蛋白质谱分析发现,200 μg·mL-~1 TXL处理的H_2O_2诱导的H9c2细胞模型中,Wnt信号通路变化显著,并使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对CTNNB1、AXIN2、C-MyC、CCND1以及Catenin Beta 1、Axin2、Wnt1、Wnt3a等Wnt通路的分子进行验证,确认了TXL对上述分子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结论 在三种不同的心力衰竭细胞模型中,TXL均能逆转细胞活性的下降和细胞凋亡的增加。在H_2O_2诱导的H9c2细胞模型中,200 μg·mL-~1 TXL改变了细胞的蛋白表达谱,其中对Wnt信号通路影响最为显著,从而缓解心肌细胞的损伤。

    2025年08期 v.23;No.235 2283-2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氧化小檗碱和小檗胺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努尔比耶·努尔艾合麦提;地力乎马·地力木拉提;阿乐哈尔·拜山;阿丽菲耶·艾克拜尔;依帕尔古丽·帕尔哈提;周文婷;

    目的 探讨氧化小檗碱和小檗胺对阿霉素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潜在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从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中分别筛选氧化小檗碱,小檗胺作用靶点及心肌损伤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韦恩数据取交集基因,对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析(GO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富集分析(KEGG分析)。H9c2心肌细胞分别用氧化小檗碱和小檗胺处理,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酶标法检测氧化应激指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表达。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氧化小檗碱和小檗胺靶点共195个,疾病相关基因228个,共同靶点15个;PPI结果筛选出来的核心靶点有HSP90AA1、ABL1、MAPK8;KEGG分析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氧化小檗碱和小檗胺与核心靶蛋白HSP90AA1、ABL1、MAPK8均能稳定对接;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较,氧化小檗碱和小檗胺组的细胞存活率及细胞迁移率显著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较,氧化小檗碱和小檗胺组的p-PI3K、p-AKT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 氧化小檗碱和小檗胺对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08期 v.23;No.235 2290-2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共载多种生物酶的金属离子配位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黎绫;廖艳;刘治芳;肖兰;

    目的 制备并表征共载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金属离子配位纳米粒(GCTF NPs),并对其体外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一步法制备GCTF NPs,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纳米粒径和电位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及电位;通过测量不同分散体系中纳米粒粒径变化考察其稳定性,激光辐照法考察光热转换性能,底物反应法测定酶活性;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分析其细胞摄取情况,CCK-8法和Annexin V/PI双染法分别考察纳米粒对人乳腺癌MBA-MD-231细胞的抑制及促凋亡作用。结果 制备的GCTF NPs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150.4±7.1)nm和-(32.9±0.46)mV,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纳米配位聚合物分散性较好,分布较为均匀,粒子呈不规则串联形结构。GCTF NPs在不同分散介质中稳定性良好,在808 nm激光照射下可显著升温,对反应底物表现出良好的酶活性。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GCTF NPs能被MBA-MD-231细胞大量摄取,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在808 nm激光照射下,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抗肿瘤活性进一步增强。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GCTF NPs,制备方法简单环保,结合酶介导的饥饿治疗和纳米粒的光热治疗双重治疗作用,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2025年08期 v.23;No.235 2298-2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清肺排毒汤煎煮汤剂质量评价的相对密度95%预测区间模型研究

    郑琼芳;闫斌;赵伟;陈树和;

    目的 建立清肺排毒汤煎煮汤剂相对密度95%预测区间的线性回归模型。方法 通过21种单味中药饮片煎煮的出膏率与相对密度,建立清肺排毒汤水煎液相对密度95%预测区间的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模型预测相对密度的理论区间,并通过测定10批次清肺排毒汤日处方量与3批次7倍处方量煎煮汤剂的相对密度,验证实测相对密度是否在模型预测的相对密度区间内。结果 以21种单味中药饮片煎煮的参数建立清肺排毒汤相对密度95%预测区间线性回归模型为Y_(QFPDD)=[(1.0228-1)×500/V+1~(1.0344-1)×500/V+1],10批次每日处方量及3批次7倍每日处方量的实测相对密度均在模型预测的相对范围内,表明建立的模型得到验证。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相对密度95%预测区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可用于清肺排毒汤水煎液相对密度的预测,为中药复方汤剂尤其是日处方剂量较大的中药复方汤剂的煎煮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25年08期 v.23;No.235 2303-2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株实验鼠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与致病性特征分析

    夏志强;徐子易;张泽辉;梁喜才;吴运谱;王春田;

    目的 探究实验动物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特征。方法 对屏障环境下大鼠和小鼠的肠段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通过革兰氏染色、细菌16S rDNA基因分析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药敏实验、毒力基因检测、溶血活力检测和致病力检测对分离得到的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 分离鉴定得到大鼠源和小鼠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株,分别命名为SR9和SM4;药敏实验表明,菌株SR9对β-内酰胺类和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耐药性,菌株SM4对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酰胺醇类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毒力基因检测显示,在菌株SR9中检测出8个毒力基因,在菌株SM4中检测出12个毒力基因,菌株SM4携带更多的毒力基因;小鼠致病性实验表明,菌株SR9对小鼠具有更高的致病力,菌株SM4的致病力与标准株ATCC29213接近。结论 本研究对从SPF级SD大鼠和昆明系小鼠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出的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其进行了耐药性与致病性特征分析,可为实验动物病原菌的防控和实验动物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23;No.235 2308-2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药师处方审核培训与胜任力专题

  • 湖南省药学会处方审核PHARMD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刘丽华;邓紫薇;周菊香;张超;李献忠;朱运贵;李焕德;

    目的 分析湖南省药学会处方审核PHARMD培训模式的实践效果,为进一步提升审方药师岗位胜任力提供参考。方法 构建实践导向-混合平台-基层可及-认证严格-多级协作-数据驱动的处方审核培训模式。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参与培训的学员进行返岗后现状、培训效果与满意度调查。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1050份。受访药师中男性240名(22.9%),女性810名(77.1%);30~39岁年龄段占43.6%。返岗后62.8%的学员对其他调剂药师进行了处方审核培训,52.5%的学员参与处方审核规则的维护。培训后识别处方错误并进行处方干预的频率提升最明显。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处方审核专岗设置情况是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P <0.001)。培训效果评分与满意度评分具有相关性(P <0.001)。结论 处方审核PHARMD培训模式效果显著,学员满意度高。根据性别以及处方审核岗位设置情况进行针对性分层培训有望提升培训效果。

    2025年08期 v.23;No.235 2315-2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医院药师处方审核专业胜任力评价模型构建及现状调查

    邓紫薇;刘丽华;周菊香;李献忠;张超;朱运贵;李焕德;

    目的 为建立处方审核专业胜任力评价模型以及明确今后培训方向、培训重点以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 结合文献并采用德尔菲法初步提取初始指标,对湖南省14个地市州接受处方审核培训的1050名药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构建并验证模型。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描述统计分析和检验。比较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不同岗位以及不同地区药师的自评得分。结果 构建包含3个一级指标(基本知识及职业技能、内驱力、科研教学能力),1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拟合优度(GFI=0.850,CFI=0.905,NFI=0.898)和信效度(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8)良好。三级医疗机构自评分高于一、二级医疗机构(P均<0.01)。人数最庞大的西药调剂药师(n=508,占比48.381%)自评分比临床药师、药品采购岗位、处方审核岗位要低(P均<0.01)。长沙和湘潭药师自评分相对较高,张家界药师自评分相对较低。结论 构建医疗机构药师处方审核专业胜任力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科学性、适用性。同时,下一步培训重点应进一步扩大各市州一、二级医疗机构、调剂药师的培训范围,全面提升药师处方审核能力。

    2025年08期 v.23;No.235 2321-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药师岗位与湖南省处方审核培训满意度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周菊香;邓紫薇;刘丽华;朱运贵;李献忠;张超;李艳飞;李焕德;

    目的 调查湖南省处方审核培训药师满意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4年12月参加湖南省处方审核培训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员的基本信息和培训满意度等。对所有满意度评分进行赋分并相加作为因变量,所有药师的基本情况及参加处方审核培训班的必要性作为自变量,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满意度的因素。结果 用满意度总分的平均值作为截点值将药师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对药师的基本资料和参加培训的必要性与总体满意度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1调整了协变量年龄、性别,模型2调整了协变量年龄、性别、取得临床药师培训证情况、医院等级,药师所在岗位中药调剂、西药调剂、临床药学与培训总体满意度稳定相关(P<0.05),模型2对应的P值分别为0.043、0.038、0.024。其他岗位与培训总体满意度均不相关(P>0.05)。结论 验证了现行培训体系的基础合理性,更指明通过“稳共性、强特色”的策略,可在现有成果上进一步释放岗位潜能,实现培训效率与满意度的双重跃升。

    2025年08期 v.23;No.235 2328-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药抗结直肠癌研究进展专题

  • 人参滴丸对结直肠癌细胞抗乳酸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韩笑;杨中天;李依昕;王朝阳;王越;于洪海;于海洋;

    目的 通过研究人参滴丸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抗乳酸、抗氧化作用,初步揭示人参滴丸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HCT116,通过MTT实验探究不同剂量的人参滴丸对结直肠癌细胞活力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评估人参滴丸对细胞克隆能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Western blot实验探究人参滴丸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试剂盒检测人参滴丸对结直肠癌细胞乳酸浓度、葡萄糖消耗量、三磷酸腺苷(ATP)水平、乳酸脱氢酶(LDH)酶活力、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参滴丸处理前后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变化。结果 MTT实验结果表明人参滴丸对结直肠癌细胞SW480及HCT116的生存活力均有抑制作用;克隆形成实验显示人参滴丸明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克隆能力;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人参滴丸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具有抑制作用;人参滴丸可以降低细胞乳酸浓度、葡萄糖消耗、ATP生成、LDH酶活力及MDA含量,同时降低ROS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及SOD酶活性。结论 人参滴丸可以通过抗乳酸、抗氧化等作用影响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年08期 v.23;No.235 2334-2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然产物来源的有效成分抗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黄家彦;韩笑;刘彩艳;周世月;蒲位凌;于海洋;

    结直肠癌(CRC)作为全球第三大常见肿瘤,每年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安全。肠道不可控炎症作为结直肠癌发病的独立因素也严重影响着炎性肠病(IB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通过控制肠道炎症来阻止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的发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对于炎性肠病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以及生物制剂。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及生物利用度限制了它们的临床使用,患者获益有限。因此寻找新的有效性好、不良反应少的治疗药物越来越紧迫。天然产物作为新药开发的重要来源途径之一,已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且大多毒性较小。本文就具有抗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潜力的天然产物来源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2025年08期 v.23;No.235 2342-2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在治疗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

    钟佳宏;余玺辉;练昌林;林卓苗;

    帕金森病(P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会出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及嗅觉障碍等非运动症状。最新的研究表明磷酸二酯酶4(PDE4)在PD的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PDE4是机体内调节细胞内环磷酸腺苷酸(cAMP)的关键酶,而cAMP是介导细胞死亡和神经传递等细胞活动的关键第二信使,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PDE4的结构及分布,总结了PDE4对PD中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凋亡、铁死亡、内质网应激、cAMP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作用,阐述了PDE4抑制剂用于PD治疗的挑战及改进策略,旨在为后续靶向 PDE4 的药物研发及PD的预防与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23;No.235 2350-2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槲皮素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纳米制剂研究进展

    王子恒;刘娟;杨玉畅;易丽莎;朱倩;史文娟;倪健;曲昌海;

    槲皮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蔬菜、水果和中草药中的黄酮醇和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其针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潜在治疗作用引发关注,本文综述了槲皮素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及其纳米制剂的研究情况,发现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清除活性氧、阻断病理性血管生成、调节细胞自噬、抑制铁死亡及减轻视网膜纤维化瘢痕形成等途径,干预黄斑变性的核心病理环节。槲皮素纳米制剂具有增强药物溶解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及稳定性,实现靶向递送与控释功能等优势,为眼底递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2025年08期 v.23;No.235 2358-2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黄素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李淼;黄兴振;

    由于人类病毒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毒耐药率不断增加,以及缺乏可行的治疗替代方案(包括植物衍生策略),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挑战。姜黄素是一种从姜黄中提取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大量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广泛的抗微生物活性,可限制不同细菌和病毒的复制。本文就姜黄素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新药研发及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23;No.235 2366-2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风轮菜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陈小兵;袁章林;黄小琼;黄丽芸;郭森辉;欧阳熙林;

    风轮菜[Clinopodium chinense(Benth.)O. Kuntze]为唇形科风轮菜属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凉血止血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止血。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过去十年间,风轮菜在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从成分上看,风轮菜含有萜类及其皂苷、黄酮、木质素、苯丙素等91种次生代谢物,还有大量的挥发油。这些化合物或提取物展示出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止血、抗心肌细胞损伤、保护心血管、抗炎镇痛、抗肿瘤等。因此,风轮菜作为民间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广泛的药效物质基础,是药物开发的重要原料。风轮菜药材的质量评价主要以黄酮、皂苷作为检测评估指标。然而,关于风轮菜中萜类与黄酮等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毒性,以及活性成分之间可能存在的协同作用仍有待确定。

    2025年08期 v.23;No.235 2375-2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单体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罗照勇;李玉姗;李森浩;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以滑膜炎症、关节细胞浸润为特征,导致关节进行性破坏和骨质侵蚀,并与肺部疾病、类风湿性结节在内的许多并发症有关,可能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悲观影响。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常规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生物抗风湿药物,因疗效低、毒副作用高、缺乏选择性和安全性等受到限制。中药作为我国疗效确切的传统药物,其单体成分在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目前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08期 v.23;No.235 2381-2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酸枣仁抗失眠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井泽;李先娜;杨波;

    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 ex 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的功效,在中医中被广泛用于治疗失眠。酸枣仁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集中在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脂肪酸类等物质,如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斯皮诺素、白桦脂酸等,均具有抗失眠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酸枣仁及其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递质、炎性因子等作用机制发挥抗失眠作用。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酸枣仁抗失眠活性成分进行筛选,综述了酸枣仁抗失眠活性成分及其抗失眠作用机制,以期为抗失眠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助力中医药在失眠领域的广泛应用。

    2025年08期 v.23;No.235 2388-2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下载次数:1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药物分析与检验

  •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评价更年宁中人参投料情况

    蒋芦荻;杨琰;刘亚楠;王海波;李海燕;王晓燕;

    目的 建立UPLC-MS/MS法同时测定更年宁中拟人参皂苷F_(11)、人参皂苷Rg_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f和人参皂苷Rb_1共5个成分的含量,拟定拟人参皂苷F_(11)含量限度和人参皂苷类成分含量限度,评价更年宁中西洋参掺伪情况和人参投料质量。方法 采用Thermo Fisher Hypersil GOLD VANQUISH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9 μm),以乙腈-四氢呋喃-20 mmol·L~(-1)甲酸铵溶液(22.5∶2.5∶75)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1),进样量为5 μL;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检测,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拟人参皂苷F_(11)、人参皂苷Rg_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f和人参皂苷Rb_1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7~1431、96.2~3846、99.0~3960、10.4~2592、97.0~3882 μg·mL~(-1),线性相关系数r均≥0.9994;平均回收率(n=6)在97.6%~101.7%,RSD在1.5%~2.6%。44批次更年宁样品中,有9批次未检出拟人参皂苷F_(11),其余35批次含量范围为0.4~52.1 μg·g~(-1);有3批次未检出人参皂苷Rf,其余41批次含量范围为0.4~25.9 μg·g~(-1);人参皂苷Rg_1、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b_1的含量分别为3.0~32.5、7.7~181.8、4.2~83.2 μg·g~(-1)。35批次样品不符合拟订限度,其中,26批次样品拟人参皂苷F_(11)含量超出拟订限度,提示存在以西洋参掺伪人参投料的情况;其余9批次样品未检出西洋参掺伪投料,但人参皂苷类成分含量低于拟订限度,提示存在以劣质人参投料或少投料的情况。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可靠,可用于更年宁中人参的质量评价。

    2025年08期 v.23;No.235 2395-2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雏凤精口服液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刘子夜;罗毅;张艳欣;曹桂云;张荣飞;齐红;孟兆青;

    目的 建立雏凤精口服液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芍药苷、沉香四醇、松果菊苷、异补骨脂素、淫羊藿苷5个成分的含量。方法 以松果菊苷为内标物,建立15批次雏凤精口服液HPLC指纹图谱。根据指纹图谱共有峰峰面积的测定结果,先后利用聚类分析(H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筛选出不同批次雏凤精的质量差异性成分,并同时测定5个成分的含量。结果 15批雏凤精口服液样品指纹图谱中确定16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30。3种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将15批样品分为两类,并从标定的共有峰中筛选出5个质量标志物。同时对指认出的芍药苷、沉香四醇、松果菊苷、异补骨脂素、淫羊藿苷进行含量测定,15批样品的含量测定范围分别为45.999~70.671 μg·mL~(-1)、6.106~16.971 μg·mL~(-1)、57.825~218.538 μg·mL~(-1)、1.364~2.929 μg·mL~(-1)、11.949~18.900 μg·mL~(-1),且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线性(r≥0.9997)及加样回收率(97.46%~99.22%)均符合分析要求。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为雏凤精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23;No.235 2402-2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离子色谱法测定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中的亚硝酸根离子含量

    左利民;唐敬亮;赵婷;张俊;连晓芳;刘惠一;肖菁;万顺;

    目的 建立离子色谱法测定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中亚硝酸根离子含量。方法 采用Dionex IonPac AS11-HC(4 mm×250 mm)色谱柱,保护柱为Dionex IonPac AG11-HC(4 mm×50 mm),淋洗液为0.68%的乙酸钠溶液,流速为1.0 mL·min~(-1),检测器为安培检测器,进样量为25 μL。结果 亚硝酸根离子在1~100 ng·mL~(-1)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1);检测限为0.0075 ng;平均回收率(n=6)为93.49%,RSD为2.8%;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分别为0.76%和2.5%。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专属性强、准确度高,可用于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中亚硝酸根离子的测定。

    2025年08期 v.23;No.235 2408-2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离子色谱-积分脉冲安培检测法测定木糖醇产品中木糖醇及其他多元醇的含量

    粟贵;谢莹莹;李颖;周宇;

    目的 建立离子色谱-积分脉冲安培检测法测定木糖醇产品中木糖醇及其他多元醇含量。方法 采用Dionex CarboPac MA1保护柱(50 mm×3 mm)和Dionex IonPac AG11-HC分析柱(250 mm×3 mm)为色谱柱;流速1.0 mL·min~(-1);进样量25 μL;用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 木糖醇产品中木糖醇、赤藓糖醇、L-阿拉伯糖醇、半乳糖醇、山梨醇、甘露醇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回收率良好(98.84%~100.61%),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24 h内稳定。10批样品中,木糖醇含量为98.65%~100.33%,L-阿拉伯糖醇含量为0.022%~0.086%,山梨醇含量为0.040%~0.051%,赤藓糖醇含量为0.006%~0.011%,半乳糖醇含量为0.006%~0.012%,甘露醇均未检出。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木糖醇产品中木糖醇及其他多元醇的含量,为木糖醇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23;No.235 2412-2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仙鹤草质量

    杨国;陈洁;方盈凤;王俏俏;季渊博;邱娟;杨芳;李俊;王睿睿;

    目的 建立仙鹤草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不同产地与批次仙鹤草药材之间的差异性,为仙鹤草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理论研究基础。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20批不同产地仙鹤草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使用SuperLu色谱柱(5 μm,250 mm×4.6 mm),柱温3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0 nm,以乙腈-0.1%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对仙鹤草药材中5个成分进行色谱研究并测定其含量。结果 20批仙鹤草药材共有16个共有峰,指认出其中5个成分,分别为10号峰(牡荆素)、12号峰(金丝桃苷)、13号峰(异槲皮苷)、14号峰(槲皮苷)、16号峰(异鼠李素);20批仙鹤草药材相似度在0.729~0.959,说明虽然不同产地仙鹤草药材之间存在差异,但整体质量相似。由主成分分析得到的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6.262%,结合OPLS-DA筛选了5个差异标志物,依次为11号峰、12号峰(金丝桃苷)、16号峰(异鼠李素)、14号峰(槲皮苷)、8号峰,推测这5个成分是引起不同产地批次仙鹤草的质量差异标志物。牡荆素、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苷、异鼠李素在1.225~12.250、24.550~196.400、3.850~30.800、16.400~131.200、5.200~41.600 μg·mL~(-1)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87),平均加样回收率均在97.80%~103.31%,RSD值均在2.4%~7.5%,表明该方法准确度较好。结论 该研究所建立的方法稳定、准确、可靠,可为后续仙鹤草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23;No.235 2416-2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企业、不同级别聚山梨酯80中过氧化物测定及比较研究

    周颖;蒋贇;李昌亮;刘雁鸣;

    目的 考察市场上不同生产企业、不同级别聚山梨酯80中过氧化物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为药用辅料的评价和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柱前衍生化HPLC-UV法测定不同聚山梨酯80样品中过氧化物含量,采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考察高温、高湿和光照三个因素对聚山梨酯80中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结果 在0.4875~22.75 μg·mL~(-1)内,过氧化物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检测限0.01 μg·mL~(-1),精密度和重复性RSD分别为1.0%、2.7%,平均回收率为100.2%,RSD为3.0%,方法的灵敏度高、准确度好。64批聚山梨酯80样品中过氧化物含量在15.54~172.64 μg·g~(-1),均值58.60 μg·g~(-1);不同生产企业、不同级别、国内外样品中过氧化物的量存在差异;高温、高湿和光照等因素均使聚山梨酯80中过氧化物含量增加,不同样品稳定性差异较大。结论 柱前衍生化HPLC-UV法可用于聚山梨酯80中过氧化物的测定和比较,对产品质量更有区分力,可用于考察不同生产企业、不同级别样品的质量控制情况,为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选用优质药用辅料,提高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参考和指导。

    2025年08期 v.23;No.235 2421-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HPLC-PDA法同时测定附炎片中6种成分的含量

    杨寿圆;禚君;周亚丽;李小凤;陈挺;李帅印;李喜香;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PDA)同时测定附炎片中红景天苷、绿原酸、香蒲新苷、连翘酯苷A、异阿魏酸、菊苣酸的含量。方法 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对附炎片的甲醇提取液进行分析。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采用梯度洗脱法,流速为0.6~1.0 mL·min~(-1),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 μL,检测波长为220 nm。结果 所测6种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97~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8.79%~100.92%,RSD均<2.0%。红景天苷、绿原酸、香蒲新苷、连翘酯苷A、异阿魏酸、菊苣酸6个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5000~0.5090、0.8627~0.8862、0.1533~0.1610、1.8668~1.9821、0.6952~0.6994、0.2653~0.2795 mg·g~(-1),其RSD值分别为1.9%、1.1%、1.8%、2.1%、0.84%、2.5%。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适用于附炎片的质量控制。

    2025年08期 v.23;No.235 2428-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医院药学

  • 基于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构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预测模型

    徐金军;洪术霞;史金平;田春艳;姜琼;王淼;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丙戊酸钠血清药物浓度范围的预测模型,指导精准用药。方法 收集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咸宁市中心医院使用丙戊酸钠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患者信息,通过XGBoost、GBDT、AdaBoost、CatBoost、LightGBM、RF、DT、Extra-Tree、LR、BPNN、KNN、SVR建立丙戊酸钠血清药物浓度范围的预测模型,比较其预测性能。结果 共收集到770例血药浓度数据,以8∶2的比例分为训练队列和测试队列。使用12种算法建立了丙戊酸钠血清药物浓度范围预测模型,其中GBDT算法准确率(训练队列为0.987,五倍交叉验证结果为0.637;测试队列为0.617)、召回率(训练队列为0.987,5倍交叉验证结果为0.637;测试队列为0.617)、精确率(训练队列为0.987,5倍交叉验证结果为0.635;测试队列为0.610)、F1(训练队列为0.987,5倍交叉验证结果为0.626;测试队列为0.593)。在训练队列和5倍交叉验证中表现最优,但在测试队列中排名有所下降。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丙戊酸钠血清药物浓度范围预测模型性能较好,有助于个体化精准用药。

    2025年08期 v.23;No.235 2433-2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分析质子泵抑制剂致白细胞减少的风险因素

    潘玉艳;钱晓丹;

    目的 分析质子泵抑制剂(PPIs)致白细胞减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PPIs致白细胞减少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进行研究,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提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在我院使用口服PPIs治疗的27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8~80岁,根据患者治疗后白细胞减少情况,将其分为正常组2610例,减少组140例。匹配完成后,分析PPIs导致白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成功100对病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治疗疗程、累积使用量、用药品种、合并结肠癌、合并胃癌、肝功能、肾功能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疗程、累积使用量、肝功能异常为PPIs导致白细胞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PPIs总体安全性高,白细胞减少是发生率低的不良反应,临床应对肝功能异常等导致白细胞减少的高危因素重点关注,早期干预,保障用药安全。

    2025年08期 v.23;No.235 2439-2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前置审方系统的门诊麻醉精神药品的信息化建设

    陈静静;张慧丽;田京辉;徐贞贞;曹凯;赵亮;

    目的 促进医院麻醉精神药品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有效提高麻醉精神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方法 基于门诊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基础规则库,对某三甲医院麻醉精神药品审方规则进行调整与优化,包括基础知识库的管理、使用疗程、药品适应证、用法用量、提前取药等项目,建立标准化的麻醉精神药品取药流程。比较信息化建设前(2022年5月—7月)和建设后(2023年5月—7月)门诊麻醉精神药品处方合理率和退药率的差异,分析麻醉精神药品信息化建设在门诊药房的应用效果。结果 麻醉精神药品处方合理率由71.4%提升至93.4%(χ~2=83.434,P<0.001),退药率由0.28%下降至0.02%(χ~2=23.777,P<0.001)。结论 麻醉精神药品审方规则库的信息化建设,可提高门诊麻醉精神药品的监管水平,提高窗口药师的审核速率,增强麻醉精神药品用药的安全性。

    2025年08期 v.23;No.235 2444-2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中药润性理论探讨

    李彩霞;宋亚刚;田硕;彭孟凡;刘保松;苗明三;

    在临床辨证论治及方剂配伍中,中药间的润燥相济与寒热得宜同等重要。但是截至目前尚未有对中药润性理论的系统探讨,导致润性概念模糊与混沌。文章围绕润性的概念、确定依据、分类,通过查阅文献,对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润药的科别、入药部位、性能等进行归纳总结,从理论上对润的概念进行阐释,为中药润性的研究及临床遣方组药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23;No.235 2451-2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药学教育

  • 借鉴美英两国的经验完善我国不同类型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熊堉;杜奋旗;宁红;边原;

    随着国家层面将药学服务纳入医疗服务技术规范并实现药学服务项目收费,药学服务转型发展迎来新的引擎。新时代背景下,健全我国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输送更多高质量复合型药学专业人才是面向药学服务转型的关键一招。基于此,本文借鉴美英两国在专业型/应用型药学博士和药学硕士方面成熟的培养体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期为我国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8期 v.23;No.235 2457-2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药品不良反应

  • 屈螺酮炔雌醇致肾静脉血栓不良反应1例

    冯占芹;曲秀君;曹建英;石仲歌;张君;

    <正>肾静脉血栓(renal vein thrombosis,RVT)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其特征是肾静脉或其分支中的血栓形成,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脏恶性肿瘤或遗传性血栓~([1])。口服避孕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呈增加趋势,但很少报道孤立性的RVT~([2]),因为VTE的发生率在亚洲人群中相对较低~([3]),国内仅有1例口服屈螺酮炔雌醇致RVT的报道~([4])。

    2025年08期 v.23;No.235 2464-2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卡马西平致HLA-B*1502基因阴性成年患者发生Stevens-Johnson综合征1例并文献分析

    阮旭;韩晶晶;李宇;陈传涛;钟晗;张京莉;

    <正>Stevens-Johnson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是一种严重的皮肤-黏膜反应,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是其更为严重的一种形式,其特征为全身皮肤、口腔、生殖黏膜的坏死及脱落,绝大多数是由药物引起~([1])。卡马西平作为临床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广泛用于神经外科术后的癫痫预防~([2])。

    2025年08期 v.23;No.235 2467-2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恩曲替尼致急性肝衰竭1例

    武会芝;张桢;付饶;孙宝;

    <正>1 病历资料患者男,60岁,因确诊肺癌2年余,双下肢水肿1年,气促1月余,于2024年2月4日收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患者2021年6月确诊右肺鳞癌,行紫杉类、铂类、帕博利珠单抗治疗3周期后行手术治疗;同年9月驱动基因检测提示ROS1突变,予以塞瑞替尼治疗,2021年12月改为克唑替尼;2022年3月复查提示疾病进展后,加用安罗替尼治疗后,予以放疗10次;

    2025年08期 v.23;No.235 2470-2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协办单位 协办单位 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