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永强;胡盼祥;孔佳辉;张慧中;徐晓涵;李诗曼;曲昌海;尹兴斌;董晓旭;倪健;
目的 基于UPLC-QTRAP-MS/MS技术对给予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不同释药部位静宁微丸后的入血、入脑及入肠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建立SHR大鼠的血浆、脑组织和肠组织中药物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释药部位静宁微丸(胃溶、肠溶、结肠溶)的入血、入脑及入肠成分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良好;各成分在0.1~10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基质效应与提取回收率的RSD均小于14.9%;24 h稳定性、反复冻融稳定性、长期稳定性RSD均小于12.7%。不同释药部位静宁微丸给药后,大鼠血浆、脑和结肠中戈米辛J含量最高,回肠中细叶远志皂苷含量最高。太子参环肽B、细叶远志苷A和五味子乙素等5种成分在血浆、脑组织和肠组织的分布趋势也存在差异。结论 通过综合对比分析不同释药部位静宁微丸在血、脑及肠中的成分异同,为挖掘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活性成分,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2025年04期 v.23;No.231 871-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姬浩洁;韩文豪;姜宇;郝贵周;张贵民;
目的 采用3种不同工艺制备吡柔比星脂质体(PL),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质及抗肿瘤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硫酸铵梯度法、葡糖醛酸铵梯度法和pH梯度法,制备PL-Sul、PL-Glu、PL-pH,建立HPLC法测定脂质体中吡柔比星的含量和包封率。以包封率为指标,优化沉淀剂浓度。考察3种PL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体外释放曲线、稳定性等药剂学特性。使用CCK-8法检测PL对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和小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A20)的增殖抑制效果。以吡柔比星注射液为阳性对照,采用小鼠CT26皮下肿瘤模型,比较3种PL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3种PL的药物包封率均大于90%,平均粒径约为85 mm,Zeta电位约为-26 mV。4℃条件下放置30 d,各样品的主要质量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冷冻透射电镜观察形态结果表明,在脂质体亲水内腔,PL-Glu中没有观察到药物与沉淀剂的沉淀晶体,而PL-Sul和PL-pH中可观察到棒状和片状结晶。体外释放结果表明,3种PL均缓慢释放药物,以PL-pH释放速度最慢。体外抗肿瘤结果显示PL-Sul和PL-Glu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强。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3种PL都显示出较高的抗肿瘤活性,但仅PL-Sul疗效显著优于吡柔比星注射液。结论 使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的PL能显著提高药物的抗肿瘤效果,为PL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025年04期 v.23;No.231 880-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虎;宁静;李停停;谢梦蝶;邱雨美;丁小云;张浩;汤喜兰;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探究郁金精油抗心脏肥大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CNKI、PubMed等数据库筛选郁金精油有效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利用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心脏肥大疾病靶点,取交集后获得郁金精油抗心脏肥大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交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PI)并分析郁金精油抗心脏肥大的关键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富集分析。采用10 μmol·L~(-1)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模型,观察郁金精油抗心肌细胞肥大作用,进一步采用RT-qPCR实验验证关键靶点的mRNA表达。结果 基于文献筛选获得郁金精油有效成分71种,可作用于110个心脏肥大相关靶点,其中关键靶点包括AKT1、TNF、MAPK3、EGFR、STAT3及SRC等,主要涉及癌症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催乳素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细胞实验结果表明郁金精油0.068 μg·mL~(-1)可抑制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P<0.05),并且抑制ISO诱导的关键靶点AKT1、TNF、MAPK3、EGFR、STAT3、SRC 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 郁金精油可能是通过作用于AKT1、TNF、MAPK3、EGFR、STAT3及SRC等靶点,从而发挥抗心脏肥大作用。
2025年04期 v.23;No.231 887-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余辉;王先敏;王冲;王尹;藏登;刘新;王晶;马丽;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分析与实验验证研究糖肾灌肠方对足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糖肾灌肠方对糖尿病肾病(DN)小鼠肾小球的保护机制。方法 通过分析GEO数据库获取DN相关数据(GSE30528,GSE96804)以及前期网络药理学数据得出糖肾灌肠方治疗DN的潜在作用靶点。另进行体内实验,将小鼠分为正常组、DN组、DN+糖肾灌肠方组、DN+阳性药物组(卡格列净),每组10只。通过高糖高脂饮食+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DN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4周。干预结束后,检测小鼠尿微量白蛋白(MAU)及血糖;HE染色检测肾小球病理损伤;电镜检测肾组织超微结构病理损伤;TUNEL染色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小鼠肾组织Bak1、Caspase-3、Bcl-2和Bax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结果 根据对GEO数据库中糖尿病肾病肾小球样本和正常人样本数据分析及前期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凋亡是药物调控的关键机制,并发现Bak1,Caspase-3为药物调控凋亡的潜在作用靶点。与模型组比较,用药后小鼠肾组织中Bcl-2的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5),Bak1、Cytochrome C、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肾组织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小鼠血糖及尿微量白蛋白得到改善(P<0.01),肾小球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糖肾灌肠方通过调控Bak1/Caspase-3改善肾小球足细胞凋亡,进而延缓DN的进展。
2025年04期 v.23;No.231 893-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陈文文;郑淑娴;曹宇;田韵远;张从钰;王冰雯;冯海育;汤海峰;张倩;
目的 基于GC-MS和UHPLC-QTOF-MS分析秦药酸枣仁的化学成分。方法 挥发性成分分析采用Agilent DB-5MS毛细管色谱柱(30 m×250 μm×0.25 μm);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 280℃;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 μL;Splitless Mode分流模式;通过LECO-Fiehn Rtx5数据库检索并结合文献对主要色谱峰进行鉴定。非挥发性成分分析采用ZORBAX SB-C_(18)色谱柱(2.1 mm×150 mm,1.8 μm);液相色谱A相为0.1%甲酸水溶液,液相色谱B相为乙腈;梯度洗脱;进样量1 μL;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对色谱流出物进行质谱检测,利用对照品、二级质谱数据库及文献对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结果 酸枣仁提取物中共鉴定出14个挥发性成分和59个非挥发性成分。结论 本研究通过GC-MS和UHPLC-TOF-MS技术对酸枣仁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成功鉴定了14个挥发性成分和59个非挥发性成分,为酸枣仁的质量控制和药效成分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23;No.231 901-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周玉童;杨玉兰;王晓飞;
目的 研究球形化工艺对吸入粉雾剂流动性及体外雾化性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Box-Behnken响应曲面实验设计考察各参数对球形化工艺的影响并预测最佳工艺参数。以布地奈德和富马酸福莫特罗为模型药物,考察球形化与否的粉体学性质并进行体外评价。结果 处方未经球形化时休止角为43.02°,堆密度为0.21 g·cm~(-3),递送剂量均一性仅8吸在75%~125%,布地奈德和富马酸福莫特罗微细粒子百分比(FPF)分别为41.59%、41.93%;处方经球形化后休止角为34.56°,堆密度为0.29 g·cm~(-3),递送剂量均一性10吸均在75%~125%范围,布地奈德和富马酸福莫特罗微细粒子百分比分别为49.52%、51.26%。结论 球形化工艺有利于提供流动性好、递送剂量均一、肺部沉积量高的吸入粉雾剂。
2025年04期 v.23;No.231 908-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红梅;徐红丹;赵静玉;李雪;杨萌;张宁;孙慧峰;
目的 探讨雷公藤红素对睡眠剥夺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塞来昔布组和雷公藤红素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给予72 h睡眠剥夺,造模期间各组小鼠给予相应药物治疗。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及肝脏胶原纤维变化情况;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情况;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网络药理学预测雷公藤红素改善睡眠障碍肝损伤的靶点及机制;分子对接预测雷公藤红素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小鼠肝脏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系物(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PPARG、PI3K、p-PI3K、Akt、p-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连续72 h睡眠剥夺明显造成了小鼠肝脏炎症及损伤,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发生炎性细胞浸润,伴随着IL-1β、TNF-α的升高(P<0.01),同时小鼠血清内的ALT及AST含量增加(P<0.01),给予塞来昔布及雷公藤红素后,这些现象被逆转;Masson染色结果表明雷公藤红素改善了72 h睡眠剥夺引起的轻度肝纤维化;网络药理学预测到雷公藤红素通过多个靶点改善肝损伤,其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的抗炎机制来发挥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雷公藤红素与该机制相关的多个靶点有良好的结合能力;IHC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的PPARG和PTEN的表达降低,PI3K、p-PI3K、Akt、p-Akt的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塞来昔布组和雷公藤红素组小鼠肝脏的PPARG和PTEN表达增加,PI3K、p-PI3K、Akt、p-Akt表达降低(P<0.01)。结论 雷公藤红素可通过PPARG/PTEN/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睡眠剥夺小鼠的肝损伤情况。
2025年04期 v.23;No.231 914-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沈蕾;邱云良;赵飞;李淋雨;
目的 探究DC2303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治疗作用。方法 ① 采用0.8 mmol·L~(-1)棕榈酸(PA)诱导HepG2细胞构建MAFLD模型对DC2303药效进行初步考察,Cell Titer-Glo发光法检测细胞活力;油红O染色分析细胞内脂滴蓄积程度;GPO-PAP酶法检测细胞内三酰甘油(TG)水平。② 采用60%高脂饲料(HFD)诱导8周龄雄性db/db小鼠构建MAFLD模型对DC2303进行药效学评价,依据空腹血糖和体重,随机将动物分为Model组(PBS,10 mL·kg~(-1))、阳性对照组(Fc-FGF21,5、20 nmol·kg~(-1))、DC2303组(DC2303,5、20 nmol·kg~(-1)),定期监测小鼠体重、血糖和摄食量;GPO-PAP酶法检测小鼠血清TG、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和油红O染色对小鼠肝脏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 ① 体外药效评价:与Model组相比,DC2303显著降低细胞内TG水平,并且减少细胞内脂滴蓄积。② 体内药效评价:与Model组相比,DC2303显著降低MAFLD小鼠的体重、摄食量、附睾脂肪重量、血糖和HOMA-IR;同时,显著降低肝重、肝体比、NAS评分、血清TG和ALT/AST水平,减少肝脏脂滴面积,并对MAFLD小鼠肝脏具有保护作用。此外,DC2303 20 nmol·kg~(-1)和Fc-FGF21 20 nmol·kg~(-1)相比,DC2303在附睾脂肪重量、肝重、肝体比、NAS评分和逆转肝脂肪变性方面呈现优异的治疗作用。结论 新型FGF21类似物DC2303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肝脏损伤和逆转肝脂肪变性等多方面显著改善MAFLD模型。
2025年04期 v.23;No.231 922-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美玲;兰卫;
目的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老鹳草水提工艺,探讨其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没食子酸、槲皮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AHP-熵权法计算权重系数,综合评价分析并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考察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对老鹳草水提工艺的影响;CCK-8比色法检测老鹳草水提物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水提物(250、500、1000 μg·mL~(-1))干预体外培养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24、48 h后,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变化。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提取时间55 min、料液比1∶21(g/mL)、提取温度100℃。与模型组比较,250、500、1000 μg·mL~(-1)的老鹳草水提物作用RAW264.7细胞24和48 h后,NO生成量均显著降低(P<0.0001)。结论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出的老鹳草水提工艺,经验证稳定合理、操作可控、重现性好,并发现老鹳草水提物能够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的NO生成量。
2025年04期 v.23;No.231 929-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宏喆;张瑞华;张雨涵;王欣;史磊磊;安宇宇;肖杨;孙怡萱;刘继平;
目的 基于Ghrelin水平调控探讨玉液汤改善过氧化氢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氧化应激损伤机制研究。方法 采用分化型SHSY-5Y细胞,用过氧化氢诱导构建氧化应激损伤细胞模型。实验分6组:空白组、模型组、玉液汤低剂量组(YYT-L,4.575 g·kg~(-1))、玉液汤中剂量组(YYT-M,9.15 g·kg~(-1))、玉液汤高剂量组(YYT-H,18.3 g·kg~(-1))和[D-Lys3]-GHRP-6(DLS)抑制剂组。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活性氧(ROS)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进行线粒体功能综合评价。结果 CCK-8结果显示玉液汤各剂量组能显著增加细胞活力(P<0.01),DLS抑制剂组明显降低细胞活力(P<0.01);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细胞MMP显著降低(P<0.01),ROS显著增加(P<0.01),玉液汤含药血清处理恢复了MMP(P<0.01),降低了ROS(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玉液汤各剂量组能不同程度上调细胞GHS-R1α/p-AMPK/PGC-1α/UCP2的蛋白表达,而DLS抑制剂显著抑制这些蛋白表达(P<0.01);结论 玉液汤能提高SHSY-5Y细胞活力,减轻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可能与Ghrelin和GHS-R1α相互作用,激活了UCP2蛋白表达,减少细胞中ROS含量、增加MMP进而改善线粒体功能有关。
2025年04期 v.23;No.231 935-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彦江;于兰兰;陈天朝;李蒙恩;史可;王梦珂;王春燕;
目的 采用AHP-熵值混合加权法结合均匀设计法优选地黄九蒸九晒炮制工艺,并分析色度、pH值与内在成分的相关性。方法 以蒸制次数、蒸制时间、闷润时间、黄酒用量为考察因素,选取多糖、地黄苷D、益母草苷、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5-羟甲基糠醛含量为内在成分评价指标,采用AHP-熵值混合加权法结合均匀设计法进行试验,优选出地黄九蒸九晒炮制工艺,测定地黄炮制品色度和pH值,分析色度值、pH值、化学成分间的相关性并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结果 三种权重分析法综合评分得出地黄六蒸六晒,蒸制时间7 h、闷润时间1 h、黄酒用量60 mL工艺下,综合评分最高。数据分析结果说明pH值与地黄各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极为显著,所建立逐步回归模型R~2均>0.9。部分色度指标参数对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结论 所优化的工艺稳定、可行,与预测值误差较小,可为地黄九蒸九晒炮制古法的传承及其后续加工炮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且依据相关性及回归分析,pH值、色度值也可纳入九蒸九晒地黄炮制工艺研究的考量指标。
2025年04期 v.23;No.231 941-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小娟;欧阳林旗;
目的 设计并合成PET显像药物~(68)Ga-NOTA-PEG_5-AT45,研究其特异性显像肿瘤组织中PD-L1表达水平的能力。方法 设计并合成NOTA-PEG_5-AT45后用~(68)Ga对NOTA-PEG_5-AT45进行放射性标记得~(68)Ga-NOTA-PEG_5-AT45,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放化纯度,同时在细胞、组织和动物水平评估其对PD-L1的特异性靶向能力。结果 合成的~(68)Ga-NOTA-PEG_5-AT45具有较高的放化产率(86.7%)和放化纯度(>95%),在肿瘤细胞中有较高的细胞摄取,并能高特异性地对PD-L1阳性的皮下移植瘤进行清晰的PET/CT成像。结论 ~(68)Ga-NOTA-PEG_5-AT45对PD-L1有较高的靶向特异性,可实现对PD-L1阳性肿瘤的PET/CT靶向成像。
2025年04期 v.23;No.231 948-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叶财发;沈秋莲;李娜;陈锦珊;
目的 探究镰形棘豆的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部位,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对高活性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定性鉴别反应初步分析镰形棘豆的水提取物(WTE)、乙酸乙酯提取物(EAE)和无水乙醇提取物(ETE)的组成;测定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评估各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利用倍比稀释法测定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筛选出最佳抗氧化和抑菌活性部位。应用UPLC-MS/MS技术,鉴定高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结果 WTE、EAE和ETE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其中ETE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其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41 mg·mL~(-1)和0.08 mg·mL~(-1)。EAE和ETE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6.25 mg·mL~(-1),最小杀菌浓度(MBC)均为25.00 mg·mL~(-1),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抑菌活性;而WT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无抑菌效果。从ETE的质谱数据分析出92个化学成分,包含黄酮类58个,生物碱类16个,三萜类7个和其他类化合物11个。其中11个黄酮类、5个生物碱类、2个三萜类和10个其他类化合物在镰形棘豆中为首次报道。结论 富含黄酮类物质的ETE表现出最佳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建立的UPLC-MS/MS法可对镰形棘豆中化学成分进行准确、快速、全面的分析。
2025年04期 v.23;No.231 953-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尚上;王灵敏;杨帆;齐梦飞;向亚津晶;张颜;童瑛;沈家燕;刘葭;吴清;
目的 利用当归多糖(ASP)与羧甲基壳聚糖(CMCS)交联,制备可用于经皮给药系统或伤口敷料的水凝胶基质,并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柱前衍生化HPLC分析ASP的单糖组成,高碘酸钠法制备氧化当归多糖(OASP)。以L929细胞存活率、划痕愈合率为指标评价ASP氧化前后的促愈合活性。Schiff碱反应制备OASP/CMCS水凝胶,以能否成功胶凝、溶胀和保水性能、流变学性质为指标,单因素试验考察交联的影响因素,筛选最优处方,并对水凝胶的宏观性质、内部结构、溶胀性能、生物相容性以及体外生物活性等进行表征与评价。结果 ASP主要由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组成。相较于ASP,OASP保留了促进L929细胞迁移的作用,并能促进L929细胞的增殖。最优OASP/CMCS水凝胶处方为:OASP质量分数2%、氧化度54%,CMCS质量分数5%,OASP与CMCS比例3∶7,交联pH 6.5。OASP/CMCS水凝胶呈多孔结构,具有良好的载药空间、组织黏附性、自愈合性、力学性能,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溶胀效果更佳,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该水凝胶能显著促进L92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具有良好的体外促愈合活性。结论 本研究制备了一种具备优异性能与良好生物活性的OASP/CMCS水凝胶,为经皮给药系统及伤口敷料等医疗领域提供了一种新型安全的材料选择。
2025年04期 v.23;No.231 961-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晓凡;刘苏杰;阮佳鑫;王晨;闫嘉鹤;刘树民;
目的 通过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体内外实验预测并验证克银丸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克银丸特征图谱的检测方法,匹配共有峰并进行色谱峰归属;基于文献及特征图谱研究筛选克银丸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分析饮片-基准样品的量值传递规律;通过网络药理学建立“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核心靶点和通路,通过体内外实验对得到的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克银丸指纹图谱共标示了13个共有峰,并指认出没食子酸、绿原酸、落新妇苷、白鲜碱、黄柏酮、梣酮,其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0.0216±0.0050)%、(0.0184±0.0053)%、(0.0400±0.0120)%、(0.0013±0.0003)%、(0.012±0.0031)%、(0.003±0.0007)%。构建了“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筛选出25个核心靶点,15条通路。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大鼠皮肤中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细胞实验证明白鲜碱、黄柏酮、落新妇苷对银屑病有治疗作用。结论 采用指纹图谱、含量测定的方法探索克银丸标准样品量值传递关系,网络药理学结合体内外实验验证了克银丸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调节STAT3进而通过PD-1/PD-L1通路发挥作用,为克银丸质量标准的建立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3;No.231 969-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保团;姜德;陈乙菲;何金秀;刘亚锋;魏毅;
目的 探讨四子定喘汤对幼龄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将幼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低、中、高剂量四子定喘汤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卵清蛋白(OVA)激发制备幼龄大鼠哮喘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采用小动物呼吸系统检测各组大鼠呼吸频率、气道反应性(Penh值);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结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免疫荧光检测肺巨噬细胞标志物CD86、CD163的表达;q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肺组织巨噬细胞标志物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可见肺间质大面积充血,肺泡间隔增厚,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OVA激发后大鼠呼吸频率、Penh值、血清中IL-1β含量、肺组织TNF-α和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CD86和CD163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血清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四子定喘汤处理组和地塞米松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均有不同程度减轻,OVA激发后大鼠呼吸频率、Penh值、血清IL-1β含量、肺组织TNF-α和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CD86和CD163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血清IL-10含量明显上升。结论 四子定喘汤可减轻幼龄哮喘大鼠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气道炎症,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有关。
2025年04期 v.23;No.231 978-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朱倩;史文娟;杨玉畅;刘娟;王子恒;易丽莎;尹兴斌;董晓旭;倪健;曲昌海;
目的 优选滇鸡血藤的提取工艺,获取木脂素类成分含量较高的提取物,并将其制备成具有良好溶出性能的微丸。方法 以戈米辛D、内南五味子素、异南五味子丁素、南五味子素4种成分含量为指标,优选提取工艺;采用醇洗和β-环糊精包合技术改善提取物物料特性,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包合工艺;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结合单因素考察优化处方。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4种木脂素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经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CO_2超临界提取法所得指标成分含量最高,但物料黏稠,经β-环糊精包合后成功实现粉末化;正交试验优化包合工艺为滇鸡血藤提取物和β-环糊精质量比1∶3.75、80℃、2 h;辅以微晶纤维素等辅料制得的微丸外观均匀,溶出度达标。结论 4种成分测定方法准确可靠;优选工艺(CO_2超临界提取联合包合技术)可高效富集木脂素并改善溶出性能,提取与制剂工艺稳定可行。
2025年04期 v.23;No.231 983-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吕丹;张琪苓;刘宇灵;汤如莹;李慧;林龙飞;
目的 应用整合药理学方法,探讨灯盏生脉胶囊(DZSM)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的作用机制和主要疗效。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手段,以及分化的SH-SY5Y细胞损伤模型,对DZSM主要活性成分进行药效学研究,并验证相关作用靶点。结果 本研究针对DZSM中290种化学成分进行筛选,获得对抗IS的67种主要活性成分和128个潜在靶标。DZSM可能通过调节AKT1、VEGFA、CASP3等核心靶点以及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缺氧诱导因子-1(HIF-1)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预防和治疗IS。分子对接结果表明,DZSM中野黄芩苷、人参皂苷Rb_1和五味子醇甲等活性成分与AKT1、VEGFA、CASP3等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同时对上述活性成分进行药效验证,结果表明3个成分均可以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少丙二醛(MDA)的释放,并显著下调分化的SH-SY5Y损伤细胞中Caspase-3、MMP9、VEGFA和SRC的水平。结论 DZSM治疗IS可能与抑制炎症、促进血管生成、保护神经元和增强血管通透性有关,野黄芩苷、人参皂苷Rb_1和五味子醇甲可能是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2025年04期 v.23;No.231 990-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崔珊珊;姜晶;薛慧;邱琦;刘宇欣;朴成玉;雷霞;张亚峰;张宁;
目的 基于GEO芯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栀子苷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作用机制,并应用体外实验进行初步验证。方法 通过公开数据库GEO挖掘栀子苷治疗AD的关键基因,借助PharmMapper检索药物靶点信息,利用GEO、OMIM、DrugBank、GeneCards和TTD筛选AD靶点。通过Cytoscape构建“活性成分-靶点”可视化网络图,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KEGG和分子对接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通过栀子苷干预Aβ_(25-35)诱导大鼠嗜铬瘤细胞(PC12细胞)所构建的AD细胞模型,利用MTT法检测栀子苷的有效浓度,ELISA法检测栀子苷对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验证核心靶点和通路。结果 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栀子苷与AD共有119个交集靶点,涉及信号传导、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等生物过程和蛋白激酶活性、酶结合和ATP结合等分析功能,富集在AD、MAPK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JNK1等关键靶点参与调控MAPK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栀子苷与JNK1具有良好的结合亲和力。体外实验表明,栀子苷能够提高PC12细胞增殖率,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改善Aβ_(25-35)对PC12细胞的损伤,提高ERβ的水平,降低p-JNK/JNK的水平。结论 栀子苷可能通过增加ERβ的表达,抑制p-JNK/JNK的活性,进而发挥对Aβ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2025年04期 v.23;No.231 997-10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姚爱娜;张慧中;徐晓涵;王雯琪;张可;王欣竹;杨静雯;李文静;董晓旭;倪健;
目的 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肉桂酸和芍药苷在不同灌流浓度和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结合HPLC进行含量测定,考察不同灌流浓度和不同肠段对黄芪桂枝五物汤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肉桂酸、芍药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_a)及表观渗透系数(P_(app))的影响。结果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十二指肠、空肠、低中浓度灌流时的回肠段和低浓度灌流时的结肠段易于吸收,其他肠段吸收良好;肉桂酸在四个肠段均易于吸收;芍药苷在低中浓度灌流时的十二指肠段易于吸收,在高浓度灌流时的十二指肠段和低浓度灌流时的空肠段吸收良好,在其他肠段均难以吸收。三种成分的吸收参数受灌流浓度的影响。结论 黄芪桂枝五物汤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四个肠段均有吸收,肉桂酸在四个肠段均易于吸收,芍药苷仅在十二指肠段和低浓度灌流时的空肠段有吸收。三种成分的吸收存在自身浓度限制,吸收机制可能以主动吸收或促进扩散为主。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要药效基础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23;No.231 1004-1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易利丹;王亚平;邹定全;李欣;燕强勇;欧鹏;
目的 研究注射用HYR-PB21(布比卡因缓释新剂型)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12例PHN患者采用注射用HYR-PB21 200 mg进行单侧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给药,在单侧椎旁单次注射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液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血浆中布比卡因的血药浓度,PK参数计算由 Phoenix WinNonlin 8.3.4 完成,其他方法学验证参数使用SAS 9.4软件分析。结果 注射用HYR-PB21的血浆药物峰浓度C_(max)均值为(271.92±121.19)n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t)均值为(10 229.25±3379.93)h·ng·mL~(-1),AUC_(0~∞)均值为(11 069.80±3387.02)h·ng·mL~(-1);消除半衰期t_(1/2)均值为(25.41±7.02)h,表观清除率CLz/F均值为(19.62±5.87)L·h~(-1)。结论 注射用HYR-PB21在PHN患者体内呈现出缓释药代动力学特征,且安全性良好。
2025年04期 v.23;No.231 1010-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珍;刘宏炳;黄梦;王彦顺;燕雪花;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究复方芪茵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TCMSP、BATMAN-TCM、PubChem、SwissADME数据库检索复方芪茵颗粒的化学成分及靶点预测,通过DisGeNET、GeneCards等疾病数据库汇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疾病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图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关键化合物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建立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通过MTT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一氧化氮(NO)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中NO的含量,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获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复方芪茵颗粒的交集靶点258个,核心靶点有AKT1、JUN、STAT3等;主要涉及细胞内受体信号通路、信号传导、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相关的信号通道主要为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表明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紧密;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对RAW264.7细胞无毒性,且可抑制RAW264.7细胞上清液NO分泌,抑制炎症因子IL-6、TNF-α的表达水平。结论 复方芪茵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调控TNF 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细胞炎症有关。
2025年04期 v.23;No.231 1015-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徐卓;廖倩;林龙飞;汤如莹;李慧;刘宇灵;
目的 通过药效实验筛选小儿化毒散的提取工艺路线,并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确定小儿化毒散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组织切除法建立大鼠口腔溃疡模型,以溃疡面积比、组织病理评分为药效指标,筛选小儿化毒散的提取工艺路线;再以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小檗碱5种指标成分含量及出膏率为评价指标,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该提取工艺路线的各参数水平。结果 提取工艺路线一被证明促进大鼠口腔溃疡愈合效果最佳,优化后的工艺路线一为:12倍水浸泡15 min,提取3次,每次2 h,浓缩干燥得到冻干粉后加入人工牛黄、雄黄、珍珠、冰片4味药混合均匀。结论 优选的小儿化毒散提取工艺合理可行,可为小儿化毒散的二次开发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3;No.231 1021-1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静玉;吴芳芳;朱琳;彭应珍;姜珊;孙慧峰;张宁;
目的 基于药效学及代谢组学探讨鸡骨草对四氯化碳(CCl_4)诱导C57BL/6J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鸡骨草组,采用腹腔注射20% CCl_4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通过肝脏指数、血清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查、ELISA法检测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免疫组化检测肝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来评价鸡骨草对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采用UPLC-Q-TOF-MS/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鸡骨草给药干预可显著降低小鼠肝脏指数,有效改善血脂及肝功能异常情况;显著降低肝脏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表达及肝脏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代谢组学共筛选出γ-谷氨酰亮氨酸、L-色氨酸等7种差异代谢产物,共涉及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5条代谢途径。结论 鸡骨草可有效改善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相关病理改变,可能通过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等代谢途径发挥作用。
2025年04期 v.23;No.231 1029-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9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玉卓;郑依婷;廖永红;
间质性膀胱炎(IC)是一种具有明显症状的慢性顽固性泌尿系统疾病,目前临床上通常对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进行膀胱内给药治疗。然而,尿路上皮屏障、药物随尿液排出、患者顺应性不佳等因素严重影响药物在膀胱内的治疗效果。本文从IC的发病机制、现有疗法及新型膀胱内给药制剂进展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膀胱内给药疗法在治疗IC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23;No.231 1036-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徽;江沛;张祥宇;
前列腺癌是男性中一种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去势治疗及手术治疗是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去势治疗抵抗和远处转移仍然是前列腺癌治疗过程中面临的棘手问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前列腺癌微环境中的免疫耐受使得多种免疫治疗效果有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参与前列腺癌去势治疗抵抗、远处转移和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促进前列腺癌的进展。本文主要对TGF-β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其介导的免疫抑制效应以及后续相关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2025年04期 v.23;No.231 1044-1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星;郑承红;张利芳;丁念;邹秀淇;
胰岛素抵抗(IR)是糖尿病前期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对IR的管理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IR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胰岛素信号通路传导异常、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外泌体、异位脂质沉积、铁死亡等方面,相关药物涉及噻唑烷二酮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激动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阿卡波糖、二甲双胍、奥利司他、替西帕肽等。近年来,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从脾论治是传统医学干预糖尿病前期的重要路径,经典中药复方能够通过健脾祛痰、培脾化痰、运脾化湿、助脾燥湿,参与调整糖脂代谢紊乱、降低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调节肠道菌群、缓解内质网应激、减少异位脂质沉积、调控外泌体、优化线粒体功能等途径,从而改善IR。因此,梳理总结近年经典复方干预IR的作用途径,对治疗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04期 v.23;No.231 1052-1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鑫婷;王玉婷;何新宇;马传瑞;倪晶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保持线粒体的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是维持心脏生理活动的关键。研究表明,Ⅰ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可通过调节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线粒体自噬来恢复线粒体正常功能。因此,本文综述了Ⅰ类HDAC的定位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参与心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总结了已有的Ⅰ类HDAC抑制剂在心脏治疗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揭示出HDAC抑制剂在心脏保护方面的潜力和潜在作用机制,期望为靶向HDAC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3;No.231 1060-1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小龙;韩超;郭万慧;孙力康;张玥;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和外周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步上升。长期的糖尿病还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例如大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和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黄芪是众多抗糖尿病中药复方的关键组成之一,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黄芪多糖是黄芪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改善消化系统、改善糖脂代谢、抗氧化、调节免疫等功能。本文将基于国内外实验研究,综述了黄芪多糖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
2025年04期 v.23;No.231 1066-1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舒金丫;郝贵周;杜丽平;张丽;张贵民;
肿瘤是机体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使局部组织细胞的生长无法正常调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是人类健康面临的重大威胁。在众多治疗方法中,传统化疗药物治疗疗效高、应用广泛,但存在毒副作用大、耐药性差等缺点。微球载药系统因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被广泛用于肿瘤的治疗。本文介绍了微球载药系统载体材料的分类情况及其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研究,最后讨论了微球载药系统在未来肿瘤治疗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2025年04期 v.23;No.231 1073-1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闫思雅;杜思邈;杨凤岩;王洋;刘梦扬;王丹;
尿酸性肾病是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引发的肾脏病变,也称为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病起病隐匿,常被大家忽视,出现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的情况。目前,临床治疗药物主要通过降尿酸来改善尿酸性肾病,但降尿酸药物肝肾毒副作用大,不宜长期服用,并且不能有效改善高尿酸引起的肾脏损伤。相比之下,药食同源中药因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良好的患者依从性,更适宜作为长期用药来防治尿酸性肾病。本文查阅已报道的药食同源中药降尿酸相关文献,筛选出可以降尿酸的55味中药;同时,以降尿酸和保护肾脏机制为基础,对12味药食同源中药防治尿酸性肾病的机制进行论述,旨在为药食同源中药改善尿酸性肾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发思路。
2025年04期 v.23;No.231 1081-1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文洋;侯君;李咏冰;廖常菊;李长英;宋宗辉;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2023年药物相关性跌倒或坠床事件数据,发现潜在致跌倒的药物,并提供药物相关性跌倒管理经验。方法 采用Excel和R语言分析管理成效情况、科室分布情况等数据。结果 通过实施6年的药物相关性跌倒管理措施,我院药物相关性跌倒的年度发生例数明显减少,且跌倒前风险评估≥4分患者跌倒后重伤比率显著降低,发生跌倒或坠床的前五个科室分别为呼吸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结论 我院成功降低了药物相关性跌倒事件的发生率,并改善了跌倒患者的安全状况,本研究为药物相关性跌倒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25年04期 v.23;No.231 1117-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唐玺;胡林;苏远;何鸽飞;
目的 从中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评价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治疗EGFR突变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经济性,为相关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分区生存模型,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作为健康效果指标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生存数据来自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的Ⅲ期临床试验HARMONi-A(AK112-301),成本数据来自中标价格,健康效果数据来源于已发表文献。对关键参数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 基础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独化疗组相比,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ICER 为1 865 375.28元/QALY,远高于本研究设定的意愿支付(WTP)阈值(3倍我国202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8 074元)。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显示依沃西单抗成本、年贴现率、无进展生存状态的效用值、疾病进展状态的效用值以及培美曲塞的价格对ICER有较大影响。概率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设定的WTP阈值下,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0%。结论 从中国卫生体系角度,以3倍我国202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WTP阈值,依沃西联合化疗对比单独化疗治疗EGFR突变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NSCLC不具有经济性。
2025年04期 v.23;No.231 1123-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静;张颖;张慧芝;孙惠斌;韩露;
目的 调查某院眼科门诊递法明片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并进行循证评价,给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调取2022年11月15日至2023年11月15日眼科门诊使用递法明片的处方,根据药品说明书判定,发现超说明书用药处方495张,通过查阅国内外指南、文献等对超说明书用药进行循证评价及分析。结果 495张超说明书用药处方中涉及3种超说明书用药类型,分别为超适应证用药(76.86%)、超用法用量用药(15.37%)、超适应人群用药(7.77%)。对超说明书用药处方进行循证评价,超适应证处方中有11个相关诊断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超适应人群处方中用于6岁以上儿童有证据支持。结论 对于推荐等级为Ⅰ类的超适应证如玻璃体积血、眼底出血、视网膜血管病等推荐使用;对于推荐等级为Ⅱa或Ⅱb类的超适应证如青光眼、屈光不正、弱视等可以考虑使用;其他超适应证如白内障、角膜溃疡等不推荐使用。
2025年04期 v.23;No.231 1129-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杨学英;杨亮蕊;任雁飞;曹治宝;李杨;
目的 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价5种三唑类药物预防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迈特思创、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截至2024年7月已发表的三唑类药物预防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利用R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内置的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结果 共纳入23篇文献,涉及4926例患者。在有效性方面,两两比较结果及等级概率排序显示艾沙康唑与氟康唑[5.66(1.71,22.88)]、伊曲康唑[3.46(1.06,14.14)],氟康唑与伏立康唑[0.36(0.18,0.65)]、泊沙康唑[0.2(0.09,0.36)],伏立康唑与泊沙康唑[0.54(0.36,0.8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干预措施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排序为: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艾沙康唑;在安全性方面,艾沙康唑与伊曲康唑[4.96(1.4,15.5)]、伏立康唑[3.84(1.27,10.75)],泊沙康唑与伏立康唑[0.56(0.34,0.88)]、伊曲康唑[0.43(0.22,0.8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干预措施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序为: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氟康唑>艾沙康唑。结论 艾沙康唑在安全性与有效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但考虑到当前其估计值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试验,以精确验证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相比之下,泊沙康唑与伏立康唑作为次优选择,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亦表现良好,且已有广泛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数据支持。
2025年04期 v.23;No.231 1134-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路;张梅;姚尧;马新秀;张富青;雷伟;程晓;
目的 为促进安全合理用药,降低患者因复杂用药带来的风险,以管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为抓手,探索生殖医药联合门诊药学服务模式。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3年12月于我院生殖中心门诊就诊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生殖医师门诊为对照组,医药联合门诊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医嘱和护理,观察组由临床药师参与,提供规范药学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转归情况、处方合理率、用药依从性、不良事件发生率、超说明书用药管理和药学服务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门诊促排卵妊娠患者比例(38.0%)高于对照组(23.3%),处方合理率(99.3%)高于对照组(97.4%),用药总依从率(98.6%)高于对照组(91.3%),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3.4%)显著低于对照组(10.7%),药学服务的总满意度(95.2%)显著高于对照组(86.0%)(P<0.05)。结论 生殖医药联合门诊药学服务模式,促进了安全合理用药,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患者依从性,真正做到“1+1>2”的专业用药指导。
2025年04期 v.23;No.231 1141-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红桥;夏雯;李兰;柯敏;周倩;饶志威;
目的 从真实世界数据中评价集采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治疗和合理用药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某三甲医院2020年1月至2024年6月住院期间收治的522例使用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的患者,根据使用集采或者原研药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获取组间协变量并减少数据偏倚,比较两组药物在临床综合疗效、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差异。结果 根据纳排标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17例用药患者,试验组痊愈率为69.37%,对照组的是72.6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4.52%,对照组的是11.9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济性评价中对照组和试验组在住院期间的其他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抗菌药物总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真菌感染,集采的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与原研药具有相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经济学来考虑,选择集采的醋酸卡泊芬净对控制治疗费用有一定优势。
2025年04期 v.23;No.231 1147-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雷伟;张梅;马新秀;赵路;程晓;刘爱珍;苗杨;宫宏宇;
目的 建立临床药师主导整合的妇科术后分级镇痛管理模式,优化妇科术后疼痛管理,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在我院妇科某病区实施临床药师主导整合的妇科术后分级镇痛管理模式,并通过对比分析试验组(临床药师主导整合的分级镇痛管理)与对照组(真实世界无临床药师参与的妇科手术术后疼痛管理)在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药物经济学相关指标上的差异,初步评估该管理模式的实践效果。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镇痛达标率分别为81.2%、90.6%(P=0.007);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1.2%、41.4%(P=0.002);人均药物镇痛成本分别为(1196.2±25.07)元、(133.2±16.76)元;成本/效果比(C/E)分别为1473.20、147.02。成本以对照组为参照,试验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C/△E)为-113.08。结论 临床药师主导整合的妇科术后分级镇痛管理模式在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可以为妇科术后疼痛管理以及临床药师参与术后用药管理提供借鉴。
2025年04期 v.23;No.231 1153-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晓晓;刘智化;祝子明;李海霞;宁丽娟;
目的 评价某院2023年重症医学科全年肠外营养(PN)医嘱,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方法 制订PN医嘱评价细则,采用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对该院PN病历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 227份病历中,C_i最高为100.00%,最低为 46.82%。C_i为100.00%的43例(18.94%),80%≤C_i<90%的49例(21.59%),70%≤C_i<80%的63例(27.75%),60% ≤C_i<70%的61例(26.87%),<60%的11例(4.85%)。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PN中添加未经验证相容性的药物179例(78.85%)、多种微量元素剂量不达标94例(41.41%)、非蛋白热氮比不合理63例(27.75%)、丙氨酰谷氨酰胺占全部氨基酸占比34例(14.98%)、存在禁忌证用药17例(7.49%)、遴选药品的适宜性不合理15例(6.61%)、糖脂比不适宜14例(6.17%)。结论 基于加权 TOPSIS法实施PN点评较为科学,该院PN医嘱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但仍需加强管控。
2025年04期 v.23;No.231 1160-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