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药学

Central South Pharmacy

固有免疫与心脑血管疾病专题

  • 支链氨基酸与固有免疫在常见疾病中的调控作用

    殷芸;祝德秋;武丹;

    固有免疫作为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能快速响应感染、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以及维持整体免疫平衡,固有免疫系统的有效功能对维持宿主的健康至关重要。支链氨基酸(BCAAs)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参与调控蛋白质合成、能量代谢、骨骼健康、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众多生理过程,在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目前尚缺乏BCAAs通过免疫调控机体健康作用机制的系统性综述,尤其是通过固有免疫的调控。本文就BCAAs通过固有免疫在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和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等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明确BCAAs在以上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7期 v.23;No.234 1817-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血管性痴呆中的研究进展

    杨国苓;章越凡;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病变及其危险因素导致的临床卒中或亚临床血管性脑损伤,涉及至少一个认知领域受损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世界上第二常见的痴呆类型。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过程中,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内皮细胞、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等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免疫调控网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血管性痴呆中,小胶质细胞激活后,通过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由神经毒性转化为神经保护性,并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内皮细胞上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结合,导致内皮坏死,释放促炎因子,加剧神经元损伤,分泌对少突胶质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α等抗炎因子,共同调控影响血管性痴呆的进程。同时,神经元在受到损伤后也会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进一步影响小胶质细胞的功能状态,形成复杂的免疫调控作用。本文总结了小胶质细胞在血管性痴呆中的作用,以及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内皮细胞、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等其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为未来进一步探究血管性痴呆的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23;No.234 1825-1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免疫细胞中的谷氨酰胺代谢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李雨晴;李昊琦;李慧敏;呼庆勋;武丹;

    谷氨酰胺是人体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可以为细胞生长提供碳源、氮源以及能量。目前发现,谷氨酰胺在肿瘤的治疗及炎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谷氨酰胺的代谢进行了总结,并通过探究谷氨酰胺在巨噬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以及细胞因子中的作用,阐明谷氨酰胺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旨在为心血管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2025年07期 v.23;No.234 1831-1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

  • 羊红膻抗氧化活性效应成分指数的构建

    崔小敏;任慧;鲁文静;胡静;曲彤;李宁;梁超;陈志永;

    目的建立羊红膻抗氧化活性效应成分指数。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不同批次羊红膻提取物的指纹图谱,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法测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羊红膻抗氧化效应成分。测定各效应成分抗氧化活性IC_(50)值以确定各成分的效应权重,将各活性成分的效应权重与其含量相乘并求和得到效应成分指数。结果所构建的羊红膻DPPH自由基清除效应成分指数与其1/IC_(50)显著相关(R=0.931),ABTS自由基清除效应成分指数与其1/IC_(50)显著相关(R=0.883)。结论基于抗氧化效应成分指数的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显著提高了羊红膻药材的质量控制水平,也为效应成分指数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2025年07期 v.23;No.234 1839-1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UPLC-Orbitrap-MS/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茴香根皮抗肝纤维化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马冲;耿若愚;王百才;侯强;文丽梅;杨建华;胡君萍;

    目的 基于UPLC-Orbitrap-MS/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茴香根皮抗肝纤维化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UPLC-Orbitrap-MS/MS定性鉴别茴香根皮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茴香根皮的活性成分,运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站和Uniprot数据库预测茴香根皮的成分靶点,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获得肝纤维化疾病靶点,利用Venny平台获得成分和疾病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构建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的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MTT法测定茴香根皮乙醇提取物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茴香根皮乙醇提取物对HSC-T6细胞上清液中大鼠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和Ⅲ型前胶原(PCⅢ)的含量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从茴香根皮中鉴定推断出82个化学成分,包括苯丙素类、黄酮类、酚类、生物碱类等;筛选出活性成分与疾病交集靶点376个;通过PPI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22个;富集分析显示,茴香根皮主要参与蛋白磷酸化、正调控MAPK级联反应、蛋白自磷酸化、PI3K/AKT信号通路等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体外验证实验表明茴香根皮乙醇提取物对活化的HSC-T6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P <0.01);显著降低Ⅳ-C、HA、LN和PCⅢ的含量以及p-PI3K/PI3K和p-AKT/AKT表达。结论 茴香根皮乙醇提取物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2025年07期 v.23;No.234 1844-1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六神曲炒焦前后差异性研究

    吴菲;任广喜;乔子璇;齐玉鑫;李萌;姜丹;刘春生;

    目的 探究六神曲炒焦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UPLCQ-Exactive-Orbitrap-MS)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系统分析生神曲和焦神曲的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 初步筛选出237种代谢物(VIP> 1.0,P <0.05),其中13种高贡献值的成分(VIP> 1.5,P <0.001)可显著区分生品和焦品,包括异牡荆素2''-O-阿拉伯糖苷、夏佛塔苷、(+)-青蒿素和烟酸等。结论 本研究为合理解释生神曲和焦神曲的差异性及炮制原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后续探究六神曲质量评价指标奠定基础。

    2025年07期 v.23;No.234 1853-1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参牛黄散对脂多糖所致发热大鼠的解热抗炎机制研究

    刘佳萌;刘岩;彭佳慧;孙博;杨晶凡;付钰;马生军;朱广伟;

    目的 基于脂多糖诱导发热模型探讨人参牛黄散的解热及抗炎机制。方法 采用脂多糖建立发热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牛黄散低剂量组、人参牛黄散中剂量组、人参牛黄散高剂量组、感冒疏风颗粒组及对乙酰氨基酚片组,灌胃给药。以大鼠肛温变化评价人参牛黄散解热作用;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IL-13的含量;采集血样进行血液学指标测定;结合代谢组学技术,对血清代谢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筛选潜在差异物。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牛黄散低、高剂量组给药2 h后大鼠体温均显著下降(P <0.05,P <0.01);TNF-α、IL-6促炎因子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1),IL-10抗炎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1),IL-13抗炎因子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 0.05);人参牛黄散可降低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浓度,提高血小板水平,对红细胞则无明显作用。从人参牛黄散、感冒疏风颗粒和对乙酰氨基酚片三种药物的血清样本中鉴定出21个共有代谢物,其中9个表现为上调,12个表现为下调,推测其可能是药物持久解热的有效成分。结论 人参牛黄散可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调节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血液学指标,具有多途径的抗炎、解热作用。

    2025年07期 v.23;No.234 1859-1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沙生蜡菊总黄酮改善IR-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乐焱;兰卫;

    目的 探究沙生蜡菊总黄酮(TFH)对IR-HepG2细胞的糖代谢改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TFH主要活性成分与目的蛋白的相互作用。诱导HepG2细胞生成胰岛素抵抗模型后,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从而确定沙生蜡菊总黄酮给药浓度。实验分组后,测定细胞糖原含量和培养上清液的葡萄糖消耗量,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指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IRS-1/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所选TFH的主要活性成分与4个目的蛋白均对接良好,成分与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为氢键。与模型组比较,TFH干预后细胞葡萄糖消耗率明显上升(P <0.05),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P <0.0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酶活性上升,氧化应激损伤减轻,IRS-1、PI3K和AKT蛋白表达上调(P <0.05),GSK-3β表达下降(P <0.05)。结论 TFH可通过增强IRS-1/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转导,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改善HepG2细胞的胰岛素抵抗状态。

    2025年07期 v.23;No.234 1867-1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巨噬细胞乳酸化修饰促进肝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韩思远;肖荣城;赵琪;王冉冉;方玲;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乳酸化修饰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揭示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脂多糖(LPS)组、LPS+乳酸钠(Nala)组、LPS+草氨酸钠(OXA)组,使用乳酸测定试剂盒测定细胞中乳酸含量,免疫荧光(IF)检测细胞乳酸化修饰水平,q RT-PCR检测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精氨酸酶1(ARG1)的m RNA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0、ARG1的蛋白浓度水平。收集上述四组RAW264.7细胞的培养基作条件培养基,处理肝细胞AML-12,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4蛋白(CDK4)。结果 与对照组RAW264.7细胞相比,LPS组RAW264.7细胞的乳酸含量、乳酸化修饰水平、IL-10和ARG1的m RNA表达以及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IL-10、ARG1的蛋白浓度均显著升高;外源性添加Nala进一步增强了这些指标,而乳酸脱氢酶(LDHA)抑制剂OXA则能够抑制其上升趋势。使用条件培养基处理AML-12细胞后,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能够显著提高AML-12细胞的活力,并上调PCNA、Cyclin D1和CDK4的蛋白表达水平。外源性添加Nala进一步增强了这些效应,而OXA则能够抑制这种上升趋势。结论 巨噬细胞通过乳酸化修饰上调IL-10和ARG1的表达,进而促进肝细胞的增殖。

    2025年07期 v.23;No.234 1874-1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胆木颗粒制备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

    刘珂;彭雷;张跨越;曾纪锴;李传润;陈卫东;

    目的 优化胆木颗粒的辅料构成与成型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以成型率、吸湿率、休止角、溶化率为评价指标,基于单因素考察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成型工艺,D-最优混料设计试验优化辅料构成。借助物理指纹图谱和HPLC指纹图谱对最佳工艺制得的颗粒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优选出胆木颗粒的制备工艺:乳糖∶麦芽糊精∶胆木浸膏粉=1∶1∶1,润湿剂为83%乙醇,用量为总粉末质量的22%,在70℃下干燥30 min。10批胆木颗粒物理指纹图谱和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结论 胆木颗粒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质量可控,为胆木颗粒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23;No.234 1880-1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FAK抑制剂ERC-26的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

    张荣红;陈婷;熊纤纤;贺海东;周孟;

    目的研究局部黏着斑激酶(FAK)抑制剂ERC-26的抗血管生成活性。方法通过时间分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TR-FRET)实验检测抑制剂ERC-26对FA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2/3活性的影响;使用MTT法分析其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和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抑制作用;选择人正常肝细胞L02进行活细胞/死细胞染色和Hoechst染色考察细胞毒性;通过划痕实验分析对HUVEC细胞迁移的影响;使用成管实验考察化合物对HUVEC细胞小管形成的抑制活性;通过Flk-l-GFP斑马鱼胚胎考察化合物对体内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ERC-26在1μmol·L~(-1)的浓度下能有效抑制FAK和VEGFR1/2/3的激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7.65%、82.31%、94.71%和96.69%。ERC-26也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K562和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08μmol·L~(-1)和0.32μmol·L~(-1),显著强于阳性药物Defactinib;相较于阳性药物Defactinib,ERC-26对于正常细胞L02表现出更弱的细胞毒性。ERC-26还能浓度依赖性的削弱HUVEC的迁移和小管形成,有效抑制斑马鱼胚胎的血管发育,这些结果均优于阳性药物。结论FAK抑制剂ERC-26能同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体内外血管生成,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2025年07期 v.23;No.234 1887-1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HP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微量血浆中舒尼替尼和N-去乙基舒尼替尼的浓度

    齐林;秦亚彬;周梦娇;韩雨;马英华;安志华;姜锡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同时测定大鼠微量血浆中舒尼替尼及其活性代谢产物N-去乙基舒尼替尼浓度,并将其应用于大鼠的药动学研究。方法血浆样品采用简单的沉淀蛋白法处理,色谱柱为EVO-C18色谱柱,以达沙替尼为内标;流动相为水(含2mmol·L~(-1)乙酸铵+0.05%甲酸)和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柱温为45℃;离子源采用ESI源,正离子模式检测,MRM扫描。舒尼替尼和N-去乙基舒尼替尼用于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399.2→283.1(定量)、m/z 399.2→326.2(定性)和m/z 371.3→283.1(定量)、m/z 371.3→326.2(定性);达沙替尼的扫描离子对为m/z 488.1→401.2(定量)和m/z 488.1→427.2(定性)。结果舒尼替尼及其活性代谢产物N-去乙基舒尼替尼质量浓度均在2.5~1000 ng·m L~(-1)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6),定量下限为2.5 ng·m 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2%;准确度为88%~109%;基质效应不影响待测物的定量分析。该方法成功应用于6只大鼠单剂量口服20 mg·kg~(-1)舒尼替尼的药动学研究。结论建立的HPLC-MS/MS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取血量少,可用于大鼠血浆中舒尼替尼及其活性代谢产物浓度的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2025年07期 v.23;No.234 1894-1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黛不同成分对雄黄砷溶出及形态变化的影响

    陈杨;王楚茵;赵希彤;宋玲玲;张谦;倪健;关君;

    目的通过研究青黛中不同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碳酸钙(CaCO_3)对雄黄中砷的胃肠道溶出情况的影响,探究白血病良方青黄散中青黛对雄黄的具体配伍作用。方法使用体外模拟消化方法,分别对雄黄(RG)、青黄散(QHPG)、雄黄+氯化钙(R-CaCl_2G)、雄黄+碳酸钙(R-CaCO_3G)、雄黄+靛蓝+靛玉红+色胺酮(R-OG)、雄黄+靛玉红(R-InRG)、雄黄+靛蓝(R-InDG)以及雄黄+色胺酮(R-TG)8组药物进行提取。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和比较各组的总可溶性砷和形态砷含量。结果在总可溶性砷方面,QHPG中砷含量在所有消化过程下均显著高于RG。其余6组在胃一步消化后均高于RG,但经胃-小肠两步消化后不同消化方法的结果呈现差异:生理提取试验(PBET)下,仅R-InRG和R-TG的砷含量高于RG;体外胃肠道法(IVG)下,除R-InDG外,其余5组均高于RG。形态分析显示,RG中iAs~Ⅲ相对占比随着消化深入升高,iAs~Ⅴ相对占比降低。QHPG则持续表现出独特的iAs~Ⅴ优势溶出。其余6组的形态砷变化与RG一致,但效率不同,仅R-TG组在两种方法下均表现iAs~Ⅲ/iAs~Ⅴ比值随消化深入增幅显著升高。结论青黛中的靛玉红、色胺酮和Ca~(2+)是青黛促进雄黄砷溶出的重要成分,其中靛玉红作用最显著,而其他潜在成分或协同机制也参与了该作用。然而,各成分并未促进iAs~Ⅲ向iAs~Ⅴ转化,反而促进了i As~Ⅴ向i As~Ⅲ转化,色胺酮作用最为显著。此外,消化过程能影响各配伍成分对雄黄的作用,其中,IVG法较PBET法的干扰较小,更适合青黄散配伍作用的研究。本研究结果有望为青黄散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为雄黄制剂的安全性和科学性提供依据。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00-1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龙马方传统配伍与有效组分配伍优化促进软骨细胞增殖的研究

    裴梓含;张琪瑶;蒋堃;周功瑾;王卓扬;曹寅生;吴萍;

    目的在优化龙马方传统配伍基础上,探讨其有效组分马钱子碱(Bru)和蚓激酶(LK)配伍促进软骨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制备SD大鼠空白血清及不同配比(5∶5、4∶6、3∶7、6∶4、7∶3)的龙马方(马钱子∶地龙)含药血清,通过干预大鼠原代软骨细胞,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优化传统配伍比例,并筛选出龙马方有效组分Bru与LK的最佳配伍剂量及干预时间;Edu染色及流式细胞术验证其促进细胞增殖效果;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别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各组蛋白聚糖(ACAN)的平均荧光强度,以评估软骨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能力。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优化后的龙马方传统配伍为马钱子∶地龙(5∶5),其各浓度含药血清促进软骨细胞增殖的效果最明显。龙马方有效组分最佳配伍剂量为Bru 0.025μg·mL~(-1)+LK 5μg·mL~(-1),其干预软骨细胞48 h后,与空白组、Bru或LK单用组相比,显著促进了软骨细胞增殖,提升软骨细胞的S期比率。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Bru 0.025μg·mL~(-1)+LK 5μg·mL~(-1)配伍组的TGF-β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配伍组的ACAN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空白组及各单用组。结论Bru与LK作为龙马方的有效组分配伍,能够显著促进软骨细胞增殖,维持软骨细胞表型,并增强其合成与分泌蛋白聚糖的能力。本研究优化了龙马方传统配伍比例,发现其组分配伍在治疗效果上优于原龙马方,且查明了减毒增效的组分配伍剂量,成分明晰,作用环节清楚,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软骨相关疾病提供了策略。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08-1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结合实验验证探究密蒙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成分及机制

    孙孟佳;刘瑞;刘嵩;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体内外实验,探究密蒙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筛选密蒙花抗AD的关键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及通路,通过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进行初步验证,并在体内外实验中进一步验证关键成分的药效及作用靶点。结果 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密蒙花主要基于金合欢素、蒙花苷和木犀草素等活性成分通过雌激素受体α(ESR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B)等在内的核心靶点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起到抗AD的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蒙花苷与PI3K/AKT通路相关靶点GSK3B结合最稳定。在100 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中蒙花苷与GSK3B能够形成持续稳定结合的复合物。体内及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蒙花苷能够显著改善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上调PI3K、p-AKT和p-GSK3B的表达,并下调Aβ表达水平。结论 密蒙花主要成分蒙花苷可通过调节PI3K/AKT/GSK3B信号通路及相关靶点发挥抗AD的功效。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16-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防御素Trichsin水凝胶促进感染性伤口愈合的研究

    陈雅婷;沈秉正;

    目的制备来源于真菌的防御素Trichsin及其水凝胶制剂,并评估其对小鼠感染性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并合成Trichsin,氧化折叠获得环状活性肽。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溶血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评估其安全性。以泊洛沙姆407为基质制备温敏性Trichsin水凝胶。建立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模型,分为对照组与Trichsin水凝胶组,观察14 d内创面愈合率、菌落数、组织病理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成功筛选并制备了防御素Trichsin,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MIC=16μmol·L~(-1))表现出显著的抗菌活性,溶血率<5%,且无明显细胞毒性。所制备的温敏性Trichsin水凝胶呈三维多孔结构,在体外释放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缓释特性,72 h累积释放率达86.74%。动物实验显示,Trichsin水凝胶组的创面愈合率在第14日,显著高于对照组。组织学分析表明,实验组在第7日和第14日的胶原沉积量显著优于对照组。RT-qPCR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第7日实验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显著下调,同时α-1型胶原蛋白(COL1A1)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01)。结论本研究发现了具有双功能的真菌来源的防御素Trichsin,并制备了其温敏水凝胶制剂。该制剂不仅表现出显著的抗菌活性,还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促进胶原沉积加速感染性伤口的愈合,为感染创面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26-1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GC-MS与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石菖蒲挥发油肝毒性研究

    邓香华;曲丽媛;孙冬梅;贾小舟;谢翡翡;彭红星;陈向东;谭晓梅;

    目的 研究石菖蒲挥发油(VOA)致肝毒性作用机制,为VOA相关药品安全性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VOA进行全成分分析。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及组织病理切片观察VOA毒性作用。并结合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实验探究VOA中致肝毒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GC-MS对VOA进行全成分分析得到103个峰。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及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显示VOA有肝毒性作用。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与肝毒性密切相关的富集通路为DNA加合物的化学致癌作用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β-石竹烯、1,2,4a,5,6,8a-六氢-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埃雷莫菲拉酮与潜在毒性靶点具有良好结合效果。结论 VOA中主要肝毒性成分可能是β-石竹烯、1,2,4a,5,6,8a-六氢-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埃雷莫菲拉酮,VOA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方式产生肝毒性。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35-1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刺玫花水提物化学成分的指认及含量测定

    齐和日玛;萨仁高娃;何琴芳;宋佳煜;温书俊;布仁;成日青;

    目的 分析山刺玫花水提物的化学成分,并测定其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HPLC-MS)及对照品指认的方法考察山刺玫花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山刺玫花水提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液相色谱条件为采用色谱柱COSMOSIL5C18-MS-Ⅱ(4.6 mm×250 mm,5μm),以2.5%乙腈-0.1%甲酸-水(A)和0.1%甲酸-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40℃,流速0.5 m L·min~(-1),检测波长350 nm。结果 指认出山刺玫花水提物中12个化学成分,分别为flavogallonic acid、槲皮素-3-O-槐糖苷(Q-soph)、槲皮素-3-阿拉伯葡萄糖苷、山柰酚-3-O-槐糖苷(K-soph)、槲皮素-3-O-β-D-木糖苷、鞣花酸、金丝桃苷、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山柰酚-3-O-(2'-O-β-D-葡萄糖基)-β-D-木糖苷、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槲皮苷、山柰酚-3-O-鼠李糖苷(K-rham)。其中Q-soph、K-soph、鞣花酸、金丝桃苷、槲皮苷、K-rham这6个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100、0.085、0.026、0.015、0.024、0.202mg·g~(-1)。结论 山刺玫花水提物中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同时测定山刺玫花水提物中Q-soph、K-soph、鞣花酸、金丝桃苷、槲皮苷、K-rham的含量。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43-1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UPLC-MS/MS法测定Beagle犬血浆中的氟维司群及其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刘江;李扶慧;干霞;徐丽;朱嘉琦;江万祥;

    目的 建立UPLC-MS/MS法检测Beagle犬血浆中氟维司群的浓度,并将其应用于氟维司群注射液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以氟维司群-d3为内标,血浆样本处理采用蛋白沉淀法,使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2 mmol·L~(-1)甲酸铵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应用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模式下用多反应模式监测氟维司群(m/z 607.02→466.88)和内标物(m/z 610.28→468.18)的浓度,考察该方法学的选择性、定量下限、标准曲线、回收率、准确度与精密度、基质效应和稳定性,采用Win Non Lin(v8.3)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 氟维司群在0.5~200 ng·m L~(-1)的血药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选择性、系统残留、精密度和准确度、基质效应、提取回收率、稳定性均符合要求;氟维司群在Beagle犬血浆中t_(max)为48 h,t_(1/2)为(415±236)h,C_(max)为(40.9±9.45)ng·m L~(-1),AUC_(0~t)为(11 869±1405)h·ng·m L~(-1)。结论 建立的UPLC-MS/MS检测Beagle犬血浆中氟维司群浓度分析方法具备高的专属性、灵敏度、可重复性,适用于氟维司群注射液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分析。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47-1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5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熵权法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苦碟子水提工艺研究

    陈钰杨;陶欧;李磊;刘亦菲;陈丽萍;许硕硕;刘兆薇;刘颖;

    目的 应用熵权法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苦碟子水提物提取工艺。方法 建立苦碟子水提物中9种活性成分腺苷、鸟苷、单咖啡酰酒石酸、菊苣酸、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含量测定方法,以9种成分的含量为提取工艺的评价指标,以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关键工艺参数,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各因素水平,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试验,运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综合评分,根据综合评分建立函数模型,反映各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优化苦碟子水提物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苦碟子水提物最优提取工艺为加入11倍量水、提取60 min、提取3次,验证试验得到的综合评分均值为52.50,RSD值为0.45%。结论 该研究筛选的苦碟子水提物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为苦碟子的质量控制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52-1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海金沙-金钱草-乌药治疗肾结石的作用机制

    何林霞;乐颖娜;王蕊萍;潘炳发;韩瑞娜;刘心如;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细胞实验揭示海金沙-金钱草-乌药对肾结石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查找海金沙-金钱草-乌药的主要成分及作用靶点,采用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查找肾结石的靶点,应用Venny 2.1.0取靶点交集,采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分析,Cytoscape 3.10.1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GO和KEGG富集通路于Metascape数据库系统展开,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通过细胞实验验证海金沙-金钱草-乌药的抗炎活性。结果 共筛选出海金沙-金钱草-乌药有效成分21种,与肾结石共同的靶点有128个;GO富集获得1840个条目,KEGG富集通路194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山柰酚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白细胞介素6(IL-6)、雌激素受体1(ESR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β(IL-1β)能较好地结合。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槲皮素和山柰酚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可通过作用于炎症通路达到治疗肾结石的目的。结论 海金沙-金钱草-乌药作用于肾结石是多通路多靶点的,可能通过AGE-RAGE、PI3K/AKT、IL-17和TNF等炎症信号通路对肾结石起治疗作用。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59-1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6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显微鉴定、GC-MS法及网络药理学分析斑叶兰抗炎活性成分

    彭兰淳;毕文慧;郑青竹;彭江丽;彭求贤;

    目的 探究斑叶兰根、茎、叶的显微鉴别特征,分析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差异,并探讨其抗炎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常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斑叶兰根、茎和叶不同部位主要显微鉴别特征,并通过GC-MS、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究斑叶兰石油醚提取物的物质基础与抗炎活性化学成分。结果 斑叶兰叶上、下表皮细胞可见草酸钙针晶束、腺鳞等结构;其中叶上下表皮细胞中黄色腺鳞为首次从斑叶兰中发现。基于GC-MS分析斑叶兰石油醚提取物,鉴定了化学成分32个。通过网络药理学构建了斑叶兰抗炎作用关键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发现亚麻酸甲酯、亚油酸甲酯、2-己基-1-癸醇等10种成分可能为斑叶兰抗炎活性成分,其中2-己基-1-癸醇为叶所特有。结论 本研究丰富了斑叶兰的性状和显微特征,通过预测斑叶兰中的抗炎活性成分,为深入研究其药理作用机制提供新方向。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66-1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他莫昔芬通过calpain/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三阴乳腺癌细胞侵袭的机制探讨

    张丽;于庆龙;李同方;肖亚妮;刘金光;李燕;李艺;

    目的 探讨他莫昔芬(TAM)对三阴乳腺癌(TNBC)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以TNBC细胞BT549为研究对象,TAM(10 nmol·L~(-1))处理细胞,必要时以钙蛋白酶(calpain)抑制剂calpeptin和/或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使用MTT法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和侵袭能力;通过CHX追踪法和Co IP实验分别检测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稳定性和泛素化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泛素和β-catenin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β-catenin亚细胞定位。结果 10 nmol·L~(-1) TAM可显著诱导BT549细胞活力增强(P<0.01);TAM(10 nmol·L~(-1))可诱导BT549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强,而calpeptin能够逆转TAM诱导的细胞侵袭(P<0.01);TAM增强β-catenin蛋白稳定性并抑制其泛素化降解,而calpeptin能够逆转TAM的上述作用(P<0.01);MG132抑制蛋白酶体,TAM处理后BT549细胞p-β-catenin(Tyr86)、p-β-catenin(Tyr654)和p-β-catenin(Ser552)蛋白表达上调,而calpeptin可抑制TAM诱导的蛋白磷酸化;β-catenin抑制剂ICG-001可抑制TAM诱导的细胞侵袭(P<0.01)。结论 TAM能够通过calpain维持β-catenin的积累和激活,从而促进TNBC细胞侵袭。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73-1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核糖体蛋白在肺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张星娟;杨明夏;

    肺纤维化是多种异质性间质性肺疾病的终末病理表现形式,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针对肺纤维化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肺移植治疗,但大部分患者临床获益有限;研究显示多种核糖体蛋白参与了许多疾病的发病过程,其中,在肺纤维化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调控作用。本文拟对核糖体蛋白与肺纤维化进程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理解其发病机制,并为探索新治疗方案提供文献支持。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78-1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制及新型治疗策略

    刘晓萱;郭智;刘宁;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更容易出现自身免疫性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其发病率为7%~10%。AIHA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涉及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先天免疫的复杂交互作用。AIHA的治疗是个体化的,取决于临床症状的存在与否及其严重程度、疾病状态以及合并症。对于仅存在AIHA的患者,应按照现有的AIHA指南进行治疗,若治疗无反应则提示需启动CLL的针对性治疗。成功治疗活动性CLL相关AIHA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灵活的治疗策略:初始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无应答患者需迅速转换为有效的CLL治疗方案。已证实CLL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如针对B细胞受体通路和BCL-2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在CLL相关AIHA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81-1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旱莲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陈晓锐;刘亚虓;王雨轩;张化为;张东东;李玉泽;王薇;

    红旱莲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药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根据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红旱莲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多环多异戊烯基取代酰基间苯三酚类、黄酮类、苯丙素类、酚类、萜类以及甾醇类等化合物。这些成分表现出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菌及抗抑郁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通过全面总结红旱莲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以期为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87-1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吴汉松;王思颖;钱坤;袁思雨;刘雪阳;付青霞;杨婕;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在抑菌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多种新型席夫碱陆续问世,在其研究领域中大放异彩,说明席夫碱及其配合物还有巨大价值等待挖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在抑菌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合成方法、抑菌机制、抗菌谱及应用前景,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93-1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脑心通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王亚楠;程贵兰;刘婷婷;李继红;刘立英;苑广志;

    脑心通胶囊是由16味中药直接散粉制药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以清代《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为处方加味配伍,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脑心通胶囊在黄芪等7味药材基础上创新加入9味药材,是植物药与虫类药合用的典范。自1993年上市以来,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及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本文对该胶囊的药物组方、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该制剂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依据。

    2025年07期 v.23;No.234 1999-2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代谢串扰机制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魏琴;尹莉芳;秦超;

    肿瘤微环境(TME)中的代谢重编程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特征,其中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作为TME中最主要的基质细胞,通过与肿瘤细胞建立复杂的代谢串扰网络,在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CAFs与肿瘤细胞之间的代谢串扰主要涉及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质代谢,不仅为肿瘤细胞提供能量和生物合成前体以促进其增殖转移,还通过调控免疫细胞功能参与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本文系统综述了CAFs与肿瘤细胞之间代谢串扰的分子机制,阐述其对肿瘤免疫逃逸、转移和耐药的影响,并总结了靶向该代谢网络的治疗策略。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05-2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调控miRNA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研究进展

    李昊澜;许斌;任桐萱;

    甲状腺乳头状癌为甲状腺常见肿瘤,表现为颈部肿块、肿块压迫及远处转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微小RNA(miRNA)可参与肿瘤的增殖、凋亡及侵袭等,是肿瘤研究的热点。中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历史悠久,现也有中药通过靶向调控miRNA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研究,但缺乏系统总结。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实验研究,综述了mi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异常表达,对mi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整理分类,并对中药通过miRNA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分类、作用机制及靶点进行综述,为中药调控miRNA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12-2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楼皂苷靶向肿瘤细胞调节性死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孙健玮;赵晶晶;向茜;郑梦扬;戴明明;张涛;

    重楼皂苷是重楼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年来,它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重楼皂苷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尤其在诱导肿瘤细胞死亡中表现出多种作用途径。调节性细胞死亡分为凋亡型和非凋亡型,凋亡型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凋亡途径、内质网应激,非凋亡型包括铁死亡、自噬、细胞焦亡和溶酶体依赖性细胞死亡和失巢凋亡。本文以重楼皂苷靶向肿瘤细胞调节性死亡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系统综述,深入探讨重楼皂苷对肿瘤细胞调节性死亡的分子作用机制,并对其应用前景和未来挑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18-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真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专题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其抑制剂在抗真菌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刘昕;张俊腾;冯茜元;刘娜;

    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上升,当前可选择的抗真菌药物种类有限,且药物毒性和真菌耐药性问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因此,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迫在眉睫。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是一类对染色体的结构修饰和基因表达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蛋白酶。HDAC抑制剂已被证明可以抑制真菌在宿主中的发育、毒力、生物膜形成和传播,同时还可以提高现有抗真菌药物对念珠菌的疗效。本文对HDAC进行分类综述,重点关注HDAC分类、功能作用及其抑制剂的选择性、临床试验结果以及协同抗真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27-2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药物分析与检验

  • 基于薄层色谱与一测多评法的蓝刺头质量标准提高研究

    张文静;杨元;李海燕;王晓伟;李彦超;耿怡玮;

    目的 建立蓝刺头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及多成分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同时优化蓝刺头药材质量标准。方法 以绿原酸、异绿原酸A、芹菜素为对照品建立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依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方法测定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异绿原酸A为内参物建立蓝刺头中绿原酸、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芹菜素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 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分离度好,斑点清晰;11批蓝刺头样品中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分别为10.4%~11.8%、5.0%~5.9%、16.0%~28.6%;一测多评法准确度高、耐用性好,各样品绿原酸含量在1.211~10.336mg·g~(-1),异绿原酸A含量在6.634~30.770 mg·g~(-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含量在0.276~0.718 mg·g~(-1)、芹菜素含量在0.039~0.249 mg·g~(-1)。结论 在蓝刺头原标准上增加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与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可以为蓝刺头药材的质量评价及标准提高提供依据。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35-2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清中抗真菌药艾沙康唑的血药浓度

    管梦梦;杨旭萍;张淑婷;薛晖;胡楠;冯凯;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人血清中抗真菌药艾沙康唑的浓度。方法 以酮康唑为内标、甲醇蛋白沉淀处理样品。色谱柱为Kinetex XB-C18(100mm×2.1 mm,2.6μm),流动相A为含0.1%甲酸和5 mmol·L~(-1)乙酸铵的水溶液,流动相B为含0.1%甲酸的甲醇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4 m L·min~(-1)。选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扫描检测(MRM),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438.0→224.2(艾沙康唑),m/z 533.1→491.0(酮康唑)。考察艾沙康唑的方法学,并测定使用艾沙康唑的血液病患者血清中的血药浓度。结果 艾沙康唑在0.1~20μg·m L~(-1)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准确度为92.6%~109.4%,仪器精密度RSD均≤15%(定量下限处RSD<20%)。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分别为98.6%~109.9%和110.0%~123.3%。稳定性符合生物样本分析方法验证要求。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准确度和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检测人血清中艾沙康唑的血药浓度。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41-2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化学组分与功能性指标相关性分析的聚山梨酯80质量评价

    谢莹莹;蒋贇;粟贵;李颖;张悦;陈丽;

    目的 系统分析聚山梨酯80化学组分与功能性指标的关联性,揭示不同来源产品的质量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技术(HPLC-Q-TOF/MS)对46批次样品进行组分分离与鉴定,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评价表面活性效能,对比不同生产企业、不同工艺、不同级别产品的组分分布与功能差异。结果 功能组分含量与临界胶束浓度值成显著负相关性,工艺一样品山梨醇母核酯化物含量高于其他工艺;聚山梨酯80(Ⅱ)样品功能组分含量高于聚山梨酯80。结论 聚山梨酯80的化学组分差异显著影响其功能性指标,本研究为药用辅料的质量控制及功能性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47-2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复方玉芩胶囊的质量标准完善研究

    刘志远;袁佳慧;曹润康;范蕴隆;于涛;张艳红;

    目的 建立复方玉芩胶囊UHPLC特征图谱(203、254 nm)和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完善复方玉芩胶囊质量标准。方法 UHPLC特征图谱采用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2.1mm×150 mm,2.7μm),以乙腈(A)-0.10%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03和254 nm,流速0.3 m L·min~(-1);柱温30℃。含量测定采用色谱柱RSZG 12(4.6 mm×250 mm,5μm),乙腈(A)-0.10%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流速1.0 m L·min~(-1),柱温30℃。结果 建立了复方玉芩胶囊的UHPLC特征图谱,在203 nm下,特征图谱确定15个共有峰,并指认了三七皂苷R_1、人参皂苷Rb_1、人参皂苷Rg_1和柴胡皂苷A 4个成分。在254 nm下,特征图谱确定14个共有峰,并指认了特女贞苷、橙皮苷、大豆苷元3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b_1在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95),平均回收率为99.05%,RSD为0.49%。结论 复方玉芩胶囊建立的特征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行、准确、重复性好,可为复方玉芩胶囊的全面质量评价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52-2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金片中7种成分的含量

    马邦喜;李艳花;赵泽娟;赵声婷;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乌金片中7种成分的含量。方法 以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A,以乙腈为流动相B,检测波长230 nm、280 nm,梯度洗脱;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乌金片中延胡索乙素、芍药苷、阿魏酸、香蒲新苷、毛蕊花糖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含量。结果 延胡索乙素、芍药苷、阿魏酸、香蒲新苷、毛蕊花糖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分别在7.90~26.32、47.72~429.51、2.45~16.35、6.16~49.31、1.09~17.41、4.68~43.67、5.28~49.26μg·m L~(-1)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5.57%~101.70%。结论 该方法科学准确、重复性好、稳定可靠,可用于乌金片的质量控制。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57-2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医院药学

  • 非计划妊娠用药门诊数据回顾性分析及标准流程建立与应用

    朱佳蕾;刘露;张芸婷;丁楠;王卓;毕娟;

    目的 建立非计划妊娠用药门诊标准流程,探索妊娠哺乳期用药门诊标准化药学服务模式。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7年4月—2023年12月在我院妊娠哺乳期用药特色门诊咨询的471例病例,筛选出咨询类别为非计划妊娠用药的408例女性,使用Excel软件对其一般资料和用药资料进行数据统计;根据回顾性调查的结果建立“七步走”标准流程。结果 门诊咨询病例一般资料中,个人因素中排名第一的为B超结果需复核(36.27%);其他因素中排名第一的为放射线接触史(11.03%)。非计划妊娠女性的药物暴露时间主要集中在末次月经~受孕2周(58.58%)和受孕3~8周(43.38%);暴露强度分析包括药物单次暴露(10.78%)和局部用药(8.82%)。基于以上数据分析总结出影响非计划妊娠用药风险评估客观准确性的两大因素,即非药物因素和药物因素,进而建立起非计划妊娠用药门诊咨询“七步走”的标准流程,内容包括药学问诊、收集详细信息、信息评估、药师建议、知情同意、补充其他建议、随访计划。结论建立非计划妊娠用药门诊标准流程是对妊娠哺乳期用药门诊标准化药学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标准化的实现一方面有助于咨询药师在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执业风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在妇产科药学领域推广实施,亦可作为新型妇产专业临床药师培训带教的工具,为逐步实现专科药学门诊规范化、同质化的咨询服务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61-2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某院门诊患者克拉霉素潜在药物相互作用的回顾性调查及对策

    曹迪;程军;

    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患者中的克拉霉素药物相互作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克拉霉素药品说明书为基础,参考相关文献及专业数据库,对我院2022年8月—2023年7月使用克拉霉素的门诊患者处方的潜在药物相互作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7470份使用克拉霉素的患者处方,发生1171例(1347例次)潜在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为15.68%。涉及45种药物,主要包括黄嘌呤类平喘药、糖皮质激素类、致QT间期延长药物、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等,其中高风险药物相互作用共902例次,占66.96%。结论 克拉霉素在门诊患者中发生潜在药物相互作用现象较普遍,临床医师应权衡利弊,优化药物治疗方案,药师应通过专项培训、前置处方审核等进行干预,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67-2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某院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按剂量收费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黄蒙蒙;吴磊;张仕杰;李涛;张静;

    目的 建立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按剂量收费的模式,以减少药品浪费与患者药品费用支出,节约医保资金,加强麻醉药品的安全管理。方法 2021年4月起对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50μg/支)实施按1/10即5μg/支拆分收费,统计分析拆分收费后麻醉门诊2021年5月—2023年5月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的使用量及使用占比,分析对比拆分后处方金额、药品用量与拆分前的理论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麻醉门诊2021年5月—2023年5月使用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共2689人,其中使用拆分规格2683人(占99.78%),拆分的药品总用量与拆分前理论值分别为493.6支与2683支,节约药品2189.4支;拆分后患者平均药品费用与拆分前理论值分别为8.64元与50.17元,患者平均药品处方量与拆分前理论值分别为9.20μg与50μg(P <0.001)。结论 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按剂量收费能有效减少药品浪费,降低患者药品支出,节约医保资金,更能减少麻醉药品结余,提高麻醉药品使用环节中的安全性。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73-2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瑞匹坦注射液对比福沙匹坦注射液用于预防高致吐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成本-效用分析

    唐榕;田磊;

    目的 评估阿瑞匹坦注射液用于预防高致吐风险化疗方案所致恶心呕吐的经济性,为后续价格调整及相关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卫生体系角度,构建决策树模型,评估阿瑞匹坦注射液对比福沙匹坦注射液的经济性,并对结果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 基础分析结果及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阿瑞匹坦注射液治疗方案组花费的成本更低,并且获得的效用更高,对比福沙匹坦治疗方案组具有经济性。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当意愿支付值(WTP)小于300 000元时,阿瑞匹坦注射液治疗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更高。结论 评估结果显示,无论是基础分析还是亚组分析,阿瑞匹坦注射液的经济性都优于福沙匹坦注射液。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77-2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中海贫血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伏立康唑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的预测性能评价

    刘勇军;伍云;凌雅赟;牛露露;黄天敏;陈鑫;罗艺林;何建松;刘滔滔;

    目的 评价我院在地中海贫血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群体中建立的伏立康唑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的预测性能。方法 前瞻性收集接受HSCT并使用伏立康唑预防或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地中海贫血儿童患者,基于前期建立的PPK模型,应用最大后验贝叶斯(MAPB)法估算个体预测值和一个给药间隔内游离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f AUCτ),采用基于模型预测和模拟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性能评价。结果 共纳入28例患儿,获得118个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值,其中谷浓度49个,峰浓度30个,计算10例患儿伏立康唑的f AUCτ。伏立康唑浓度值的个体相对预测误差中位数(MDIPE)、个体绝对预测误差中位数(MDAIPE)、个体相对预测误差在±20%的比例(F20)和个体相对预测误差在±30%的比例(F30)分别为-3.2%、27.7%、35.6%、52.5%。模型对谷浓度和峰浓度预测误差在可接受范围。f AUCτ估算平均值和实测平均值分别为9.83 mg·L-1和13.82 mg·L-1,相对预测误差中位数(MDPE)和绝对预测误差中位数(MDAPE)分别为-22.7%和22.7%。拟合优度检验和可视化预测检验表明模型稳定、预测性能可靠。结论 在地中海贫血患儿HSCT术后群体中建立的伏立康唑PPK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可用于辅助临床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82-2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药师在临床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病例分析

    梁然然;杨隽;高君伟;

    回顾性分析1例14岁女性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病历资料。患者在使用环孢素A期间发生PRES,有急性肾功能损伤、血压急剧升高等风险因素,首发和主要症状表现为癫痫。临床药师建议密切监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女性患者的环孢素A血药浓度和血压,避免联用肾毒性药物从而降低PRES风险。确诊PRES后经及时停用环孢素A、控制血压和抗癫痫对症治疗,患者的神经症状得以缓解,25 d后复查头颅影像学异常完全消失,未造成不可逆神经损伤。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89-2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UGT1A1及DPYD基因多态性对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结肠癌患者的个体化药学监护

    田春艳;陈曦;苏怡;张云松;张玉;袁海玲;

    本文报道了1例临床药师参与UGT1A1*28纯合突变结直肠癌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临床药师通过循证药学思维,依据UGT1A1和DPYD基因多态性,结合患者实际病理情况优化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方案,并进行药学监护,避免了患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94-2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例脓毒症伴全身多部位积气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分析

    李洪英;唐琳琳;丁传华;巩平;刘长杰;

    临床药师参与1例脓毒症伴全身多部位积气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实践。患者因脓毒症伴双侧胸腔、纵隔、胸膜下、颈胸部软组织间隙、椎管内广泛积气入院,脓液标本培养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屎肠球菌。临床药师会诊后建议给予美罗培南延长输注3 h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医师采纳,结合外科处理,患者感染控制良好,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2025年07期 v.23;No.234 2098-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药物与临床

  • 艾沙康唑预防和治疗侵袭性真菌病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郑梅琴;李茜茜;张琳;许瑞;刘硕;朱慧;

    目的 运用快速卫生技术评估(HTA)方法,评价艾沙康唑预防和治疗侵袭性真菌病(IFD)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为其临床合理使用及决策制订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对国内外HTA机构的官方网站、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及the Cochrane Library等进行系统检索,筛选出与艾沙康唑预防或治疗IFD相关的HTA报告、系统评价/荟萃分析(Meta分析)和药物经济学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纳入1篇HTA报告,4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12篇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治疗IFD方面,有效性评价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艾沙康唑组在预防时的发病率及治疗时的全因死亡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艾沙康唑组在停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济性评价结果显示,艾沙康唑虽然药物成本较高,但其临床疗效好,不良事件和其他相关治疗费用降低,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结论 艾沙康唑对预防或治疗IFD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有效性不劣于其他抗真菌药物,与伏立康唑疗效相近;经济性方面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2025年07期 v.23;No.234 2102-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集中带量采购注射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综合评价

    崔朴梅;吴瑞;林洁;李晓东;

    目的 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比较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与非集采注射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患者的临床综合价值,为集采政策的更好落实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0月—2024年2月集采与非集采注射用左氧氟沙星真实世界数据,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平衡组间差异后,从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适宜性开展临床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500例患者,集采组和非集采组各250例,经PSM后,两组各纳入103例患者进行分析。有效性评价:集采与非集采注射用左氧氟沙星的临床有效率、72 h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感染相关指标恢复至正常范围的患者比例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安全性评价: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血液系统和肝肾功能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UT)、嗜酸性粒细胞(EOS)、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尿素(Urea)]异常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济学评价:最小成本法显示,集采注射用左氧氟沙星的住院总费用、住院期间总药品费用及抗菌药物费用低于非集采组(P <0.01);且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与最小成本法分析结果一致。适宜性评价:集采注射用左氧氟沙星在包装、储存条件、规格、用量说明方面优于非集采药品,但效期较非集采药品短。结论 集采注射用左氧氟沙星有效性与非集采药品无明显差异,安全性两者相当,集采药品较非集采药品更具有经济学优势,且在药品适宜性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2025年07期 v.23;No.234 2108-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沙司他治疗肾移植受者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对环孢素A谷浓度的影响分析

    雷永芳;钱卿;胡楠;聂雪坤;

    目的 探讨罗沙司他对异体肾移植受者稳定期环孢素A血药谷浓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时使用环孢素A和罗沙司他的异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用药方案以及环孢素A治疗药物监测数据,考察罗沙司他对环孢素A谷浓度及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符合入排标准的肾移植受者共8例,肾移植受者合用罗沙司他前,环孢素A的血药浓度剂量比为(39.70±11.81)(ng·kg)/(mg·m L);合用后,环孢素A血药浓度剂量比显著升高至(49.86±19.75)(ng·kg)/(mg·m L)(P <0.05)。此外,两药联用对肾移植受者短期肾功能未产生明显不良影响。且经罗沙司他治疗后,100%肾移植受者在3个月时均已达到标准血红蛋白水平。结论 罗沙司他治疗肾移植受者贫血效果显著,但在与环孢素A联用时,可使环孢素A血药谷浓度明显增加。

    2025年07期 v.23;No.234 2113-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药品不良反应

  • 基于文献回顾分析药物致心搏骤停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李翔;唐一锋;马东娜;任杰;

    目的 探讨药物致心搏骤停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Ingenta Connect、Pub Med、Ebsco Medline、Elsevier、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收录的药物致心搏骤停的案例报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7月。提取患者的基本信息、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心搏骤停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处理及转归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62篇,共收集病例173例,涉及用药181例次,其中男性103例(59.54%)、女性70例(40.46%),40~59岁患者居多(55例,31.79%)。涉及17类104种药物,其中心血管系统用药(34例,18.78%)、麻醉药品(30例,16.57%)、抗胆碱药(21例,11.60%)、抗肿瘤药(20例,11.05%)四类药物引起心搏骤停占比较高。静脉给药所占比例最高(81例,44.75%),其次为口服给药(61例,33.70%)。心搏骤停主要发生在用药后24 h以内(132例,72.93%),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丧失,心音、外周动脉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叹息样或痉挛样呼吸并快速停止。心搏骤停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等,156例(90.17%)恢复自主循环,17例(9.83%)死亡。结论 临床实践中应重视药源性心搏骤停的发生,做好相关急救准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2025年07期 v.23;No.234 2119-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免疫性膀胱炎分析及文献复习

    刘征;王颖熠;娄朝暄;张海鸽;

    <正>471003)

    2025年07期 v.23;No.234 2125-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硝苯地平和硫酸镁相互作用导致妊娠期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严重低血压

    韩忠灵;潘海英;王煦;胡发宾;欧昳;唐晓丽;邹娟娟;

    <正>成都610031;2.四川锦欣西囡妇女儿童医院产科,成都610000;3.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科,成都610031;4.四川省建筑医院药剂科,成都610081)

    2025年07期 v.23;No.234 2131-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例替雷利珠单抗治疗食管鳞癌患者致多形性红斑的案例分析

    杨佳文;王丹丹;赵京;张文达;汪新茹;周玉冰;

    <正>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出现改变了肿瘤治疗现状,表现出优异的疗效。根据免疫检查点蛋白不同,可以将ICIs分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1]。但不可忽视的是,ICIs在临床使用中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疗程。大部分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可能出现皮肤相关不良反应,如皮疹、脱发、瘙痒症、白癜风、红斑、掌跖红肿综合征等[2]。虽然免疫相关性皮肤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但是严重的相关病例报道较为少见。

    2025年07期 v.23;No.234 2135-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药学教育

  • 创新型“药物设计”案例教学在药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刘娜;张珏;杨万镇;涂杰;盛春泉;

    药物化学是连接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龙头学科,在培养药学专业人才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药学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引入“药物设计”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25年07期 v.23;No.234 2139-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1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协办单位 协办单位 协办单位